被多国嘲笑?耗时9年花费千亿建的这座中国跨海大桥,却通车困难

2022-12-04 20:33:46    来源:基建不倒翁    

科技改变人类的生活,科技的发展不仅决定了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更是发展的潜力,持续加强和展现自身的科技实力,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综合体现。

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技术来自于对祖先的传承,也有很多近代科学是仰仗于我国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不懈的努力所得。

就拿我国目前在全世界名列前茅的基建技术来说,在国内外有着许多闻名的工程,比如中国耗时9年花费千亿建的跨海大桥,这座大桥建成之后,一度被西方国家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相关资料图)

在桥梁方面,我国有着卓越的技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这座大桥的建设初衷是为了解决珠三角的交通问题,可以很大程度缩短了香港、澳门、珠海这三个地方的距离,并且在未来延展到可以贯通东南亚地区的交通与经济。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大桥不仅是我第一座跨海大桥,在国际上也是属于跨海大桥中的“超级工程”,甚至,这座桥还被誉为“世纪工程”。

据资料显示,港珠澳大桥的全长为55公里,由桥梁和隧道两部分组成。这座宏伟的大桥耗资巨大,高达1200亿人民币,并且整个工程从设计到完成耗时9年,据了解,港珠澳大桥使用了108万立方米混凝土,相当于能够建设60座法国的埃菲尔铁塔。

不管是从耗资的规模,还是从工程耗时,都不难看出我国对于这项工程的重视和高要求,是以足够专业的技术和经济实力去完成,这意味着中国自主设计和完成的另一张世界级工程又一次诞生。

这座大桥连接了香港和珠海两地,工程的规模之大在国际上名列前茅,建成之后对于香港与大陆两地有着重大意义,对两地的居民乃至旅游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港珠澳大桥在2010年12月30日开始通车,大大缩小了港、澳、珠三地的交通时常,从原来的三个小时缩短为大概半个小时。

可纵使大大缩短了通车距离,但在道路开放之后通车的数量却不尽理想,据统计数据显示,大桥平均每天的通车量不足4000车次。

因此,让不少人觉得很可能被海外多国嘲笑这是典型地耗资大、技术高却通车困难的“摆设性”工程。

实际上,这座大桥在开通之后利用率不是很高和通车数量少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单一。首先,是这座大桥截止到目前为止并且完全开放“全自由通行”。

这是继续香港与内地的规章制度,想要在两地往来的人员需要持有通行证,内地人员前往香港需要“香港通行证”,香港人员前往珠海则需要“内地通行证”,也被成为“回乡证”,基于这项规章,也就是并非任何车辆都可以随便无障碍在两地通行,想要在这座大桥通行的车辆需要办理两地的车牌。

而办理这种车牌所需要递交的审核资料十分复杂,其中有一项是车辆在某个公司名下且该公司近三年的纳税金额达到100万。在这种要求之下,能够取得两地通车车牌的数量有限,那么大桥通车的数量必然减少。

另一方面,最近三年来全世界疫情比较严重,我国虽然有序控疫且取得阶段性胜利,但继续疫情防控需求,两地通行便因此相对减少。

这种现象并非我国才有,几乎全球在疫情之下只能尽量减少人员的大规模流动,这才有利于疫情的有效防控。

也就是说,这座世纪工程级别的大桥,目前通车量比较少的原因除了规章制度的原因之外,还有大环境的客观因素。

有人表示,大桥的日均通车量不足4000车次,按照150元的过路费来计算的话,大桥一年的收费所得大概是2.3亿,且不说什么时候才能够回本1200亿,这样的年收入恐怕连工程资金的银行利息都不足,从表面上来说,这确实有点耗资大却回报率低,似乎显得有着不如人意。

可实际上,国家的很多重大工程是无法用表面上的收入来衡量意义,这座大桥的落成,不仅是中国跨海大桥技术领先于全球的荣誉,更是让香港、澳门与内地进一步紧密联系,大力缩短两岸的距离。而在我国这种巨大的惠民工程绝不仅有港珠澳大桥,还有我国的高铁。

我国高铁每年都亏钱,但国家依然财政补贴高铁得以继续运营,目的在于缩短全国范围内的距离,让国内的交通更加便捷,而在缩短两地距离时,既是在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是在缩短人与家的距离。

[责任编辑:h001]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