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观点:药品信息化追溯,小市场价值几何?

2022-12-10 22:39:04    来源:星空财富BJ    

作者/星空下的卤煮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芋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药品是特殊商品,一旦安全性上存在漏洞会对公众健康带来极大 隐患 。由此引发的药品追溯问题在我国也讨论已久,药品一旦出了问题如何追踪流向了哪里?都用在哪些患者身上了?怎么确定是哪个中间环节的责任?2018年全国哗然的惊天疫苗 丑闻 更是让建立药品全流程追溯体系显得迫在眉睫起来。

那么目前体系建设的如何了呢?又有哪些上市公司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收益呢?

一、向上溯,向下追

药品追溯指通过记录和标识对药品在 全生命周期 中的历史进行溯源和追踪。这个全生命周期其实涵盖很广,从最上游的药品原料来源、生产、批发流通一直到下游的终端销售、最终使用患者的信息都涵盖在内。也就是说,药品信息化追溯需要 药品上市许可人 生产企业 流通企业 销售终端 监管部门 多方 参与,这才能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缺少任何一环都是不完整的。

我们从下图这个体系中可以看到,药品追溯系统是基础,这是药企 自建 外包 三方 信息化服务商建立的,向药品流通企业和销售终端开放使用。药品追溯协同服务平台是连接监管平台和企业平台的枢纽, 双向对接 。最上层是国家级和省级的 监管系统 ,监管部门通过这里对药品实现动态追溯。

我国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 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招商银行研究院

药品追溯码相当于药品的“ 身份证 ”,是用于标识药品各级销售包装单元的代码,关联了药品生产企业名称、 通用名 批准文号 生产日期 等诸多信息。而形式上可以是 条形码 二维码 RFID标签 等等,用支付宝等手机APP即可 扫码 查询相关信息。大家可以翻翻家里的药品,看看包装上有没有下图类似的追溯码。

某款药品包装上的药品追溯码 来源:笔者

该条形码查询结果 来源:笔者

二、政策摇摆,终由企业主责

我国的追溯体系建设其实起步很早,早在2006年药监局就发布了关于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追溯监管政策,算是打响了 第一枪 。此时还是电子监管码时代,由监管部门主导,中信21世纪配合运营,各药企、药房等只作为被动接受者参与统一的 中国药品电子监管平台 。不过行政色彩浓郁的电子监管码模式一直遭到市场的普遍质疑,这种在药企本身防伪码等体系之外再加一码的形式明显属于 重复建设 ,而且 成本 不低,多年来推行的阻力都挺大。而后阿里健康(00241)入主中信21世纪同时接下国内药品电子监管的活计后,各路玩家对阿里这种又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的姿态更是不满,这让其他市场主体的数据安全性如何保证呢?总之,本就推行不利的药品电子监管码最终没有很好的执行下去。

不过实现药品追溯毕竟有 迫切 必要性。在“问题疫苗”事件爆发110天后,药监局于2018年底印发了《关于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算是我国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的重启。这次的内容上含着一个大变化,“电子监管码”的说法不提了,由“ 药品追溯码 “取而代之。毫无疑问,这意味着 建设主体 已不再是监管部门,而是放在了企业肩上,试图用市场化的方式实现“你好我好大家好”。

虽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但毕竟是在路上了。

三、标准化任重道远

但这条路也不是坦途。

建设责任归于企业虽然激发了药企的参与热情,但也显然会造成一些 混乱 。企业自建的药品溯源码编码规则有差异,形式上也是 条形码 二维码 射频识别标签 五花八门,况且不同地区之间的标准也不同。这造成各追溯平台之间以及企业与监管平台之间的信息难以互通,协同就无从谈起。再进一步说,除了药品追溯码本身之外, 全流程 信息化的打通也非常必要。都谈到追溯了,那肯定不能停留在扫个码验真伪的层次。从原料来源开始,生产、流通、销售终端、患者等各个环节都要纳入进来。然而这些环节的监管归属是不同的,药监局管得了药企管得了药房但医院的监管可是在卫生部门,况且物流等其他参与者又怎么管?这些环节的信息化程度支撑的了追溯这个对细节要求很高的动作吗?

当然,监管部门也看到了这些问题,也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地细化要求,统一追溯 编码标准 及规范才能一步步解决。截至今年6月新发布的两项关于药品追溯码印刷及查询结果显示规范的信息化标准为止,监管部门已经总计发布了12项标准规范,涉及 药品上市 生产 经营 使用 消费 5个环节。虽然建立追溯体系的首要责任还是在市场主体身上,但基本标准厘定下来,互联互通的完整信息链也就有盼头了,真正实现溯药品来源和追药品流向就有希望了。

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四、有机会,但市场容量有限

监管要求的深入应能给各大医疗信息化厂商以机会,这和国内制药行业 现状 直接相关。我国药企虽然数量高达数千家但基本停留在 规模小 经营散 和信息化程度低的阶段。让这些小药企自主承担这个药品信息化追溯是非常难的,基本只能求助于像阿里健康或者卫宁健康(300253)这些能提供 第三方 服务的医疗信息化厂商。

但单纯建设药品信息化追溯平台这个事儿似乎市场天花板不高。从中信21世纪到后面入主的阿里健康一直是国内药品追溯平台的领军企业,其近年财报中曾披露覆盖了 98% 以上的疫苗、血液、麻醉药品等重点追溯品种。然而这么强悍的市场地位能创造多少真金白银呢?很遗憾,并不多。中信21世纪在电子监管码时代追溯平台业务收入只有 数千万 港元水平,阿里健康接手后2017财年这块业务也就只有0.96亿元,2020财年阿里的追溯及数字医疗业务更是只剩0.39亿元。而卫宁健康等厂商年报中虽然也有提到药品信息化追溯,但均未在业务中单独列示,说明 体量 同样非常 有限

当然,这块业务在财务数字之外的意义还是不小的。毕竟是连接了药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谁搭成了这个体系谁就掌握了贯通上下游的 钥匙 ,这也是阿里这样的巨头愿意在此持续深耕的一大原因。

随着监管层面各项标准规范的陆续发布,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已是必然趋势,不过对相关的市场机会我们恐怕不能 期望 太多。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责任编辑:h001]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