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电价到底高不高?

2023-01-09 10:28:33    来源:谭浩俊    

近一段时间以来,一张“上海电费涨价了吗”的截屏在网络传播,电价问题引发了舆论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尽管各地发改部门和供电公司作出回应解释,仍有很多网友“不买账”,声称遭遇了“电费刺客”。

按照发改部门的解释,今年12月份电费突然增多,主要是量价齐涨因素的共同影响。何谓量价齐涨,从量的角度来讲,以上海为例,2022年12月上海已经历两波寒潮,平均气温约6.4摄氏度,有20天最高温度低于10度,好几天低于5度。与11月相比,12月的平均气温降低了10度左右。如此一来,用电量会大幅上涨。按照阶梯用电政策,12月份电费大幅增加,是完全正常的。

从价的角度来讲,在政策没有调整前,计费周期是从每年的12月1日到次年的11月30日。也就是说,气温下降较大的12月电费已进入新一轮周期的第一档,与次年寒冷、用电量很多的1、2月份相比,反而单价最低了;调整后,计费周期和自然年一致,为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对12月的电费,居民自然不会拿来与当年的1、2月份相比,而是与11月份相比,与去年的12月份相比。而去年12月份收取的是11月份电费,在金额上自然会形成电价上涨的心理错觉。


(资料图片)

很显然,这种错觉的形成,以及产生较大的舆论反响,责任不在广大居民,而在相关职能部门和电力公司。要知道,如果仅仅只是用电量的变化,就算12月份的电费增加一些,广大居民也不会有明显反应,也都知道12月份天气寒冷,用电增加。关键是,政策调整后,并没有做很好的宣传,没有向广大居民讲清楚。如果在政策调整后,能够把相关的政策向广大居民宣传好,譬如给每户居民发一份政策调整的通知,让广大居民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也许,就不会出现舆论发酵的现象。毫无疑问,有关方面和电力公司是有责任的,是对民生问题不太关心,对可能出现的舆论反响不太重视的结果。

而在发改部门和电力公司的回应中,又提出了中国电价到底高不高的问题,也似乎有点画蛇添足。因为,这一问题已经在过去有过多次讨论和争论,有关方面最终也没有能够给舆论和公众一个能够接受的回应,最终都是不了了之。

而从此次有关中国电价高不高问题的回应来看,与此前的回应没有任何区别,无非就是拿美国等国家的电价与中国相比。说实在的,这样的比较没有多大意义。虽然从绝对电价来看,中国与美国等国家相比,甚至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确实处于比较低的水平。问题是,电价高不高,单看绝对电价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而要看相对电价,亦即电价与居民收入相比,如果比重高,就是电价高。如果比重低,自然是电价低。

就拿中国和美国相比,中国居民用电价格是0.542元/度,同期美国是0.901元/度,比美国低很多。而中国的工业电价为0.635元/度,美国则为0.472元/度。中国的居民用电明显比美国低,中国的工业用电则明显比美国高。从居民用电来看,中国是美国的60%,处于较低水平。但是,从两国居民的收入数据来看,美国2021年住户人均税后收入中位数约为26000多美元,同期,中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06837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62884元。考虑到美国是住户人均工资,将非就业人员也包括在内,而我们只是就业人员,即便如此,美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也是我们的两倍以上。如果再考虑非就业人员数据,这个比例会更高。所以,从电价的相对数来看,中国的电价还是比较高的。

而用工业电价补贴居民电价的做法,实际也是很不合理的,是不利于企业市场竞争的,尤其不利于国际竞争。面对这样的格局,广大网友也呼吁,应当加快电价改革力度,按照市场化要求改革现行电价体制。同时,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业电价水平,稳步提高居民电价,以此来鼓励广大居民节约用电、节约能源。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缩小贫富差距,让有钱人多多承担电费。

当然,考虑到我国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还不高,在提高居民用电价格时,工作重心应当放在拉开阶梯电价差距方面,亦即最低档电价原则上不升,而超过部分,每上一个台阶,价格就大幅提升,从而让有钱人多承担电费,并将这些电费用于电力部门降低工业电价的“损失”之中,真正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电价新机制。

[责任编辑:h001]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