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每逢春节,借画贺岁是中国画家古今相守的传统。“贺岁画”吉祥喜庆,自明清以来,受到不少文人墨士的喜爱。画家画出贺岁佳作是一举四得的乐事:一是自我遣兴;二是供人清赏;三是烘托氛围;四是藏家喜藏。但略为遗憾的是,当代画家虽也应景创作,却少有佳构。多数作品名为贺岁,实则枯燥乏味,缺了年的喜庆,少了年的味道。
由于当代“贺岁画”年味不足,使得不少机构在宣传及展览上,还是喜欢用过往的名画辞旧迎新。今年元旦,新华网推出了一篇名画迎新的报道,画作的作者多为任伯年、虚谷、王震、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等近现代艺术大家。当代的仅有一幅,是百岁画家孙其峰先生86岁时所作。此外,在中国美术馆每年的迎春展上,上述画家的作品也是观者最关注和最喜爱的,这从一个角度反映出当代画坛缺少好的贺岁题材作品。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源于画家对传统的忽视。“贺岁画”作为一种特定主题的节日创作,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它离不开创作者在绘画、书法、诗文上的综合修养以及对中国家学文化的认知和感受。这种综合的文化及生活修养,需要日积月累的沉淀。环顾当代书画,很多画家过分依赖市场,在创作上求大、求新、求快、求个性,忽视了传统笔墨的锤炼,忽视了现实生活的感受,进而走入了模式化、套路化的道路,这种千篇一律的画风,缺少真情实感,极易让观者产生审美疲劳。
学好传统,画活传统,是画家走出套路,创作好“贺岁画”的根基。画“贺岁画”的关键,在于如何用最精炼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观览画史上的贺岁佳作,虽所表现的题材、内容、个性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有着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夫。他们不局限于题材,可以自如的选择身边景、眼中景进行创作。他们借笔墨造型,借笔墨布局,借笔墨设色,在浓淡干湿的笔墨变化中,围绕新春的氛围,抒发自我感受,作品有生活,有个性,有新意,给人以“新年新气象”的美感。
好的“贺岁画”是应情而作,是自然而然的。“贺岁画”中的题材来源于节日的生活,像梅花、净瓶、茶壶、酒杯、泥人、牡丹、灯笼、鞭炮、蔬果等等。面对寻常景物,画家如果没有触景生情的情感是不行的。而画情的产生是由内而外的,是在与家人共坐、灯火可亲的幸福愉悦中即兴创作出来的。它不是模式化的、僵化的,而是温情的、轻松的,是可与家人朋友所共赏的。“贺岁画”是画家将艺术融入生活的生动体现,表现了一种信手拈来的自信,这种自信又是画家悟性、修养、格调的综合呈现。
贺岁,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延续传承。贺岁画,是画家对国人精神生活的艺术呈现。无论是贺岁的生活,还是贺岁画的创作,都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如国画大家李可染先生所说:“画家要深入传统,又要跳出传统”。画家只有学好传统,才能更好的融景于情,融情于画,创作出具有当代年味的“贺岁画”。
隋永刚(作者为《典藏艺术频道》主编)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