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速看:2023年医疗健康股票池

2023-01-23 17:43:39    来源:凯恩斯财经    

2022年大多数时间里,其实大健康产业的表现并不好。但随着防疫政策逆转,大健康产业又的确让大家收获了很多惊喜,和呼吸内科相关的各类药物、器材、疫苗等,在年底掀起了一轮热潮。特别是临近春节前的三周,北上资金疯狂抢筹医疗板块,那么,2023年,确切的说春节之后大健康产业将如何表现呢?

分析健康产业要从长期逻辑和短期周期两个层面。长期逻辑就是老龄化社会、医疗消费升级、知识产权保护,这三个理由很“土”,但有用。老龄化社会意味着未来大健康产业围绕的主要是慢性病,心血管和癌症都是慢性病,大量创新药也是将癌症药作为主要方向。医疗消费升级和医保兜底同时存在,对于私营医疗机构是有推动的,我们熟知私营领域包括:医美、生育、牙科、眼科等,这些领域也是过去几年医疗需求升级的主要突破口。继而知识产权保护对大健康产业相当重要,如果知识产权保护不严格,科学验证不严谨,那么中国医药产业可能转向印度那样的发展模式,现实中,知识产权保护也并非只是保护,也有支持的成分,比如医保谈判会通过减少降价幅度的方式,来支持国产创新药,这也是一种激励,当然,我们希望的只有一点:创造新药的中国药企能够通过新药获利。让创新成为大健康企业发展的唯一途径,才能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长期逻辑奠定了大健康产业长期投资的基础,如果你是想要投资医药股养老的,以以上逻辑去思考问题,忽略短期波动。短期逻辑更为复杂,主要是几点:疫情、医药行业周期、三明医改(带量采购和医保谈判)的影响。

防疫概念股中,2023年逻辑已经被颠覆。2022年推荐了诊断试剂,但2023年这个投资思路已经完全失效。那么2023年那些抗疫物品是否还有效呢?比如抗原、N95、布洛芬、血氧仪、呼吸机、制氧机、地塞米松,甚至止泻药等等,这些2023年会不会成为热点?这里有分歧,有人认为XBB1.5还要来,几个月之后,抗体消失了,人们还要得,那么过一段时间,这些需求就会出现新一轮爆发。但这里我提一点,实际上我国供给能力还是很强的,这些东西都是没有太高门槛的。比如布洛芬,有几百家药企能够生产,我国布洛芬原料上也是产出大国。如果反复出现感染,的确能够助力这些物资的需求,但这些需求是短期需求为主,并非企业实际的盈利能力。我认为,防疫概念中要投,就挑两个概念:一个疫苗,一个抗病毒小分子口服药。原因很简单,这两个是有技术壁垒的,不是想有就能有,这两个产品还是长期解决新冠问题的关键,一个预防,一个治疗,防止重症。实际上,第一轮这两者并没有发挥太好的作用,疫苗也来不及打,抗病毒药引进的时候状况已经缓解。但考虑到和疫情作战长期化,还是要思考常态化的科学防治手段。


【资料图】

医药行业周期看,医药行业进入一个上行周期。医药是一个弱周期的领域,毕竟你生病就要看病,所以一般我们不用经济周期理论去看大健康行业。我们看大健康行业周期是通过估值。比如恒瑞医药,很多年前发现他的时候,他PE只有20多倍,结果到2020年,恒瑞走到了最高峰,97元/股,他的股本63.79亿,也就意味着超过6000亿的市值。而2020年恒瑞净利润63亿,我们毛算大约100倍市盈率。回头一看,无论怎么分析,当时市场对医药股的估值给的都有些离谱。所以下跌是一种必然,前几年我们也会经常唠叨说医药太贵,但没办法,很多机构投资人认同医药股的长期逻辑,不在乎高位接盘,也让价值投资者缺少出手机会,所以,虽然很贵,但我们真的不能阻止股价继续疯狂,但疯狂一定会付出时间的代价。如今,经历了连续暴跌之后,大健康板块性价比已经重新回归到正常水平,所以2023年将是大健康板块的上行周期。医药周期也是说盈利周期,这就要涉及带量采购和医保谈判。恒瑞虽然从97跌到现在,其市盈率还是很高,源自于过去几年业绩表现不佳。而业绩表现不佳因素是三个:仿制药带量采购,新药医保谈判,疫情期间慢病药物(尤其是肿瘤药)需求下降,其他药企也是相同的情况。但2023年,我们看到了一些曙光。一方面,当前集采上药企要踩的雷基本上都踩到了。老药都谈妥了,那么未来新药对于药企都是增量,集采都已经覆盖到种植牙了,基本没有死角。另一方面,防疫结束后,慢病治疗需求将会放量。预判,大健康产业中大多数企业2023年业绩将重回增长通道,且据我所知,此次布洛芬等药物短缺的问题,实际上也让当前集采和医保谈判砍价上更加收敛,便宜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诸如和辉瑞谈P药谈不下来,关键还是因为我国创新要上没有同等疗效的产品,所以,还是要通过市场激励来搞创新,激励怎么搞,医保谈判少降点,让点利益给药企,鼓励鼓励。当然,鼓励也要精准,要鼓励确有疗效的,要临床数据说话,不要拍脑门,走后门。公平公正公开,因为药物创新容不下虚的,有效就是有效。

生物创新药

这个板块中选择股票的逻辑非常简单。我们知道,生物创新药的核心就是研发,决定研发效果往往包括研发投入规模和研发产出效率。专利密集领域的情况,往往是大企业通过研发规模竖起专利墙并掌控销售渠道,因为有药物专利墙,所以独占药物会替大药企打开销售渠道。

中小药企未来发展难度很大,中小药企老板一抬头,一边是专利墙,一边是渠道垄断。这个全球都一样,比如德国的Biontech搞出了新冠药物,为什么还要找辉瑞?因为小企业没有销售渠道。这样大企业一方面用研发来创新药物,丰富专利墙,另一方面通过渠道来遏制小型创新药企业的成长,一旦中小药企创新出好产品,大型药企就直接收购,或者利用靶点研发,直接搞出竞品。

上面讲的是药企的丛林法则,有点“嗜血”,但我们谈的是资本市场的事,我想读者都应该能理解的。再延伸,在选择药企的时候,第一点当然是看研发的投入规模。药物研发和企业规模提升之间形成正反馈。所以,药企投资是买大的,买头部企业的。

当然,小型药企也有机会,有个别强势品种,但需要注意,小型药企由于品种单一,其未来风险往往很大。大药企几十个单品,和你只有一个单品差距还是很大的。所以,好的药企我们一般是两个要求:其一、具备较高的研发规模,当然,研发效率也很重要,但一家药企的研发效率怎么评价?这是很主观的。其二、具备一定的渠道。销售渠道,投资渠道,资本渠道。有些药企发展是靠并购的,你就要有路子去收购那些企业。

中国生物创新药还有一个特殊的问题。这个领域也存在一些公众偏见,偶尔也有不花钱研发就能创造专利并热销的个案,这里,投资人应该关注这个世界发展的主流:科学、理性。过去200年的人类社会发展速度,超过人类几百万年发展速度的总和,主要是因为我们人类开始引入科学理念,包括统计学、实验方式、科学思考验证方式等等。科学承认未知,但科学是中国突破发展瓶颈的唯一途径。我认为,从短期看,偶然性非科学的成功个例是有的,但长期看,科学、理性才是正道,王道。

基于这些看法,参考标的如下:

恒瑞医药、翰森制药(港股)、健康元、上海医药、科伦药业、安旭生物、石药集团(港股)、信达生物(港股)、复星医药(或者复宏汉霖)、中国生物制药(港股)、君实生物(A+H)、百济神州(中港美三地上市)、荣昌生物(港股)、贝达药业、和记黄埔(港股)、先声药业(港股)、微芯生物、百普赛斯、神州细胞、诺唯赞。

这里面规模较大,渠道条件较好的标的基本囊括了,其中还有几个标的,比如贝达药业,过去对单个药品依赖度很高,如今正在摆脱桎梏,用单品流水来养研发,形成正向循环。

在药物方面,我们还要关注一个短期概念,也就是新冠特效药概念股,主流新冠药物是两个靶向,一个是3CL蛋白酶抑制剂,另一个是RdRP抑制剂,相关标的(非参考):

3CL蛋白酶抑制剂概念股包括:先声药业、众生药业、前沿生物、歌礼制药、信立泰、石药集团、远大医药、广生堂。

RdRP抑制剂概念股包括:真实生物、君实生物、歌礼制药、贝克药业(三板,仿制默沙东M药)。

这里很多都是拿到临床批件,但凡事都要看结果,这里面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是当前唯一确定的国产新冠医保概念股,继而对君实生物的VV116有比较高的期待。但科学最终需要看结果,这里的标的只是提示投资人关注,由于缺乏数据,对这些潜在药物结果还不太清楚。

生物制品和检测制剂

核酸已经过气,即便有抗原这个后续,未来重复掀起热潮的可能性在降低。由于2022年年底到2023年年初囤积太多抗原,估计很多家庭未来一年都不会再买。所以我觉得,不要对核酸抗原有过度期待。当然即时检测行业未来还是很好的。介于短期可能存在的供过于求。我们今年就暂时不列这个板块。

生物疫苗,在2023年年初看,可能需求不高,三年口罩结束,“羊了个羊”对很多人生活造成了影响,疫苗也引发了很多抵触情绪。所以,有人说是不是生物疫苗2023年也应该打入冷宫。这一点我并不同意,面对病毒,疫苗依然是最好的手段。花大钱治病和花小钱预防之间,我宁愿选择花小钱预防。

未来变异病毒还要来,而羊过之后的抗体并非一劳永逸,所以,我觉得最终我们还是要相信疫苗。当然,疫苗也存在免疫脱靶迹象,新冠的变异太频繁了。不过,病毒在变,疫苗应该也会改变,比如BA5和BF7这几种病毒是可以相互免疫,但和XBB1.5之间没有交叉免疫,那么未来我们就要开发适配XBB1.5的疫苗。再者,老疫苗还是有用的,因为老病毒致死率要高得多,比如当年的德尔塔,所以疫苗你防不住弱一点的病毒,但有可能能防强一点的病毒,这依然是一种保护。

再者说了,生物疫苗公司生产的也不只是一种疫苗。

参考标的: 智飞生物、万泰生物、康希诺生物、沃森生物等等。

康泰生物、国药、科兴是灭活疫苗,短期情况不佳,暂时不受考虑。投资人要注意,因为防疫政策改变,短期疫苗股表现不佳,我们预测的是半年以后,关注未来会不会安排第四针,第五针,甚至是季节性接种来预防。当然,抛开新冠疫苗,这些上市公司还有其他的重磅产品,所以长期看,问题也并不大。

生物制品中还有一个概念最近比较火,那就是血制品概念。一方面,血浆短缺常态化发生,具备血浆站的企业因此受益,另一方面,血浆的下游产品,比如免疫球蛋白短缺,而人造免疫球蛋白的需求会增加。

关注标的: 卫光生物、博晖创新、博雅生物、派林生物、华兰生物、天坛生物、上海莱士等。

CXO

参考标的: 药明康德、凯莱英、美迪西、泰格医药、康龙化成、昭衍新药、成都先导等等。

这个板块我们基本和去年的标的相同,板块底子很好,我们担忧唯有两点:一点是出口能力太强,有可能遭遇M国围堵,遭遇不公平待遇。另一点是估值略高,怕空头和投资人在市场上以博弈方式讨价还价。其他并没有什么问题。只要全球药企需要新药,那么研发、中间体、临床数据这些事都要有人去做。CXO其实吃的是中国的“工程师红利”。

私营医疗机构和医美产品

参考标的: 通策医疗、现代牙科、爱尔眼科、何氏眼科、雍和医疗、爱美客、华熙生物、我武生物、普瑞眼科、欧普康视、锦欣生殖、国际医学等。

这个领域的内容多了很多,但私营医疗机构主要集中在四个方向:生育、牙科、眼科和医美。其中医美未来会经历更强的监管,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医美个人认为选择上游较为理想,诸如玻尿酸、肉毒素、填充等,都是比较成熟的产品。当然了,相比于生育、牙科、眼科,医美不是刚需,实际上有时候我们将其归入消费领域。

互联网医疗平台和医院信息化

参考标的: 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等。

实际上在过去三年,我们很多人都学会使用互联网医院,这是一条很好的渠道。我也知道实际上互联网医院不止是这三家,还有丁香、微医、医联、好大夫等等,很多我也切身使用过。但回到现实,三年疫情结束,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回归日常诊疗需求。实际上我们日常诊疗大多数需求是开药。如果某个老人血脂高,就会需要吃阿伐他汀,而医院开药是有限的,买了几次之后,很多人觉得麻烦,就向线上走。潜在利好是,未来医药电商可能能进医保报销。另外看好平安好医生,是因为背后有平安,未来互联网医疗可能要和商业保险结合,这是一种赋能的潜在方式。

参考标的: 卫宁健康、创业慧康、久远银海等

医疗信息化主要对应的是医院的数字化转型。提升医院效率,同时向医院后台,掌管医院支付端,并向保险、医保等领域对接。

线下零售渠道

今年我们不再推荐中医药,往年,我们对中医药的看法其实也和其他投资人不同,我们是看好商业渠道,而不是某个单方药剂。

参考标的: 上海医药、国药一致、九州通、华润医药等。

光有线上是不够的,2022年年底的第一轮抗疫,教会了我们这点,线下药物零售渠道和物流非常重要。

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有很多爆点,比如血氧仪、制氧机就火热了一把。我们觉得新冠对于医疗器械的需求,可能和老龄化也重叠了。你看血氧仪是为了预防老年人的“低氧血症”,制氧机是应急配备。是否达到效果,这里众说纷纭,围绕老龄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当然,诸如鱼跃医疗因为卖太贵而遭遇质疑,但从资本市场层面,我们在商言商。

当然,医疗器械实际上最大的问题还在于集中采购,医疗器械集采比药物集采要靠后,所以医疗器械领域很多企业还没有摆脱集采的影响。对于投资人,有三条路可选:一条路是零售渠道为主的医疗器械,比如鱼跃,他们的主要销售区域不在医院,定价就很自由。第二条路是进入集采概率较低的,比如内镜。第三条路是进入集采是利好的,本身销售额不高,普及度低,比如OK镜。当然,迈瑞医疗那样也可以考虑出口,通过跨境需求来稳定业绩。

医疗器械的长期逻辑依然是高技术壁垒和渠道优势。

参考标的: 鱼跃医疗、乐普医疗、迈瑞医疗、三诺生物、海泰新光、澳华内镜、开立医疗、联影医疗、南微医学、心脉医疗、佰仁医疗、爱博医疗、惠泰医疗等。

吕长顺(凯恩斯) 证书编号:A0150619070003。【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买卖依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责任编辑:h001]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