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原标题:他们让港口更加“聪明”(主题)
——节前天津港见闻(副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车辉 通讯员 吴卉
天津有个滨海新区,滨海新区里有个全国闻名的天津港。全国的大港口中,天津港最有特点的地方就在于“智慧”。而且近10年来,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近七成,碳排放强度却下降16%。
孕育了新中国首个专业化集装箱码头的天津港,作为全球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领跑者,令世界瞩目。
百闻不如一见,春节前,1月11日,记者来到天津港探访。港口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这里逐步开始忙碌起来。
节前整个港口静悄悄,走进天津港一处集装箱码头,眼前的全自动四绳轮胎吊场桥、电动集卡和远程操控岸桥密切配合,将集装箱安全快速运至码头前沿吊装到船舶上,满载货物巨轮将出海。据介绍,与几年前相比,这里的智能化水平和装卸效率又大幅提升。
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调度指挥中心主任李宁对记者说:“自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以后,人力资源得到进一步释放,忙碌劲儿渐渐回归。目前作业已经恢复到2020年以前生产水平,生产能力较疫情防控期间提升10%至30%。”
即便开始忙碌,但整个港口比较安静。
喧嚣热闹的港口货物运转场面已是过去时,现在的天津港,货运环节可实现全自动化。很多时候,调度可在中控“大脑”完成,码头上货运机器可根据指令自动进行。
工作人员坐在操作台前,就能实时开展集装箱装卸作业,操控难度和劳动强度都低了不少。
天津港集团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值班经理管考举盯着5G超高清视频了解作业流程,随时监控调度。“有点像机场的塔台。”他笑称。
智慧港口的打造对很多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其中就包括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自动化也离不开人,特别是对气象情况的掌握。”李宁说,随着港口智能化发展,机械对天气的敏感性要更高,对精细化气象服务的要求也比以往需求更高。自动化对人的调度要求不是低了,是更高了。
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滨海新区气象局职工积极作为,为港口更加“聪明”做贡献。为此他们和天津港一起打造了智慧气象平台。
该平台以大数据可视化平台为基础,融合气象、港口等各类业务数据,具备港口实况监测、精细化预报预警、决策辅助、短临预报、历史气象资料查询等多项功能,为港区内38家公司提供短期预报、中长期预报、锚地天气预报等丰富的港口气象服务产品,天气预报预警还涵盖和天津港有业务往来的所有省份,最远可达新疆。
“这一智慧化平台简单易懂、直观好用。有了它,就不用像早些年那样,只靠给气象局打电话问天气了。”管考举介绍。
打开“精细化气象预警”页面,该公司未来3小时到7天生产作业可能面临的气象风险均以“绿、黄、橙、红”四个颜色的指示条标处等级,点击其中一个指示条,能立即看到公司具体业务计划及存在风险、采取何种防范措施等。
滨海新区气象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沈岳峰说:“我们在平台上为38家公司开展订制服务,通过建立一套基于多作业场景的气象灾害风险感知模型,智能实现对港口各公司实时监测和预测的风险等级评估,并分级报警和精准推送。”
例如,怕高温的煤炭公司在收到涉及高温的预警时会有重点提示;怕堆放的集装箱企业会收到关于大风预警的重点提示和防范建议。
我国幅员辽阔,气象条件相对复杂,这也就决定了各个基层气象局职工会结合当地气象特点进行经济民生服务。滨海新区气象局提供的气象服务,不仅要满足生产保障、安全管理、设备维护三大类港口调度环节需求,还要具体考虑天津港不同区域及码头的地理和货物差异,其中大风、大雾及雨雪天气是影响港口通航、作业的重要天气因素。
精细服务离不开精密监测的支撑,面对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滨海新区气象局对原有自动站网进行补充,重点在天津港区新建8个自动站从原来每5分钟上传一组气象数据缩短到3秒打包上传一次,实现了自动气象站自适应的多要素秒级观测监测精度达国内领先水平。
2022年8月18日,滨海新区出现极端强降水天气。根据天津港作业特殊需求,滨海新区气象局提前发布预警,天津港集团调度指挥中心据此做出防范部署,并依托智慧气象平台实时调整安全防范策略。强降水过后,滨海新区气象局及时解除了台风暴雨预警和雷雨大风预警,使得天津港内各作业单位在雨后第一时间恢复生产作业,极大地降低了港口内企业损失。
港口职工、气象职工、科研工作者,他们结合实践不断为了让天津港更“聪明”作出贡献,让天津港向着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迈进。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