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察:2022,我们毕业了,也“灵活就业”了

2023-01-26 07:47:14    来源:半熟财经    

为了提高就业率,一些高校会“软硬兼施”,让未落实工作的学生签署灵活就业表,同时默许纵容其中的弄虚作假行为

半熟财经2022年度存档系列(五)


【资料图】

本文首次发表于2022年6月2日

文 |陈敏刘嘉欣
编辑 | 余乐

“大一入学时听老师说,我们专业的就业率是96%,现在我才知道这个96%是怎么来的。”郑梦是河北一所二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四学生。临近毕业,导员在班级群通知,要求未落实工作的同学尽快填写“灵活就业登记表”。

往年,郑梦所在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会进入旅行社做导游或旅游计划调度工作。受疫情影响,旅游市场遭遇重创,招聘岗位锐减,求职者也难免犹疑。在导员的连环催促下,班里超过一半同学都填写了灵活就业登记表,但实际就业率只是个位数。有的同学转行市场销售,有的去私立学校当了老师。

“这么多人没有就业,可学校还在追求完成任务。”郑梦觉得实在难以接受。

当2022届毕业生走出校园,他们所面临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疫情反复下就业市场的紧缩,互联网及其他行业的持续裁员,以及史上最大规模的、来自1076万同届生的竞争。

澎湃新闻援引权威部门消息称,截至2022年4月17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仅为23.61%。

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截至 4 月中旬,46.7%有求职计划的应届毕业生已收获offer(聘用书),远低于2021 年同期的 62.8%;已签约的应届生占毕业生总数的15.4%,也低于2021年同期的18.3%。在就业季正面撞上疫情封控的上海,22.7万高校毕业生落实率为36.47%,比去年5月同期降低了6.54个百分点。

图源:智联招聘《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

在此背景之下,拓宽灵活就业渠道、发展新就业形态成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措施。灵活就业,是指采取非全日制、临时性、阶段性和弹性工作时间等多种灵活的就业形式。

但是,在与多位应届毕业生的交流中,我们发现部分“灵活就业”的学生并未真正就业,但却以“灵活就业者”的身份为学校的就业率做出了“贡献”。

为了提高就业率,一些高校会用各种方式“软硬兼施”,让未落实工作的学生签署灵活就业表,同时默许纵容其中的弄虚作假行为。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22 年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报告》指出,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指数(市场招聘需求人数/市场求职申请人数,CIER)降至疫情暴发以来最低点,仅为0.71。招聘需求同比下降8%,求职申请人数上升75%。其中,航空/航天研究与制造业、礼品/工艺美术/奢侈品、旅游/度假、租赁服务等行业最为萧条。

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灵活就业成了学校和毕业生的“麻醉剂”。

灵活就业,为了谁?

由于坚持不签灵活就业登记表,郑梦所在的宿舍成了系里的就业“钉子户”。

宿舍四人中一人决定“二战”考研,三人等待公务员考试。按照规定,她们应被归入“未就业”中的“不就业拟升学”与“待就业”。但只要签了灵活就业表,在统计就业率时就能摇身一变,从分母变为分子。

导员先是好言相劝,再是单独谈话,语气强硬,一边说着“学校不差你们几个就业率”,转头又说“如果不给学院做贡献,以后就公事公办”。

公事公办四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郑梦无从得知。她在网上搜索,发现询问“辅导员一直催签灵活就业协议怎么办”“签了灵活就业表会不会影响应届生身份”的学生不在少数。

在他们的描述中,对于不签协议的学生,学校会“威胁”不予答辩、不发毕业证、扣留档案、不配合提供公务员政审材料等等,各种“手段”层出不穷,甚至有导员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直接代为填写。

目前最困扰郑梦的,是导员要求没签协议的同学必须一场不落地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并提交签到截图。“这对于我这种暂时不打算就业的人来说,就是在浪费时间。”

一位曾在某高校学工办参与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学生助理表示,靠签灵活就业表和三方协议造假来提高就业率,可以说是许多学校心知肚明的常规操作。

根据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类别及就业统计分类,灵活就业又可分为自由职业与其他录用形式就业两种。

想要获得“自由职业者”的假身份并不困难,只需毕业生提交一份本人签字确认的证明材料即可。

“其他录用形式就业”则一般需要用人单位盖章——可以是校方统一安排的挂靠公司,可以是学生亲戚家的关系,实在不行,还能在淘宝购买相关服务,售价30元至百元不等。

学校对这些材料的审查很宽松。前述学生助理说,他所在的院系会告诉学生“不签协议就不发就业报到证”。很多学生对就业手续一知半解,不知道报到证可以在省级就业办自行办理,抵不住软磨硬泡,只能被迫签名。

随着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2020年教育部进一步扩增灵活就业范围,将电子商务创业(如开设网店)列入自主创业,并在自由职业中增添了互联网营销工作者、公众号博主、电子竞技工作者三类。但完善后的统计指标也为部分高校就业率“掺水”提供了新手段。

山东青岛一位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提到,班里过半同学都还未落实去向,“有点半放弃状态”。年近60岁的班主任为自己带的最后一届学生操碎了心,一个一个拨打视频电话,鼓励大家多尝试、发挥专业所学,“做自媒体也可以算就业”。

就读于成都一所双一流大学的沐沐最近也被班主任拉进了一个“就业困难群”,全班25人中除去出国和考研成功的,仅有4人已落实工作,还有7人在微信群。班主任听说隔壁班有学生靠申请网店“成功就业”,于是让大家纷纷效仿。

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界定及标准,从事电子商务创业的毕业生需提供网店网址、网店信息截图及收入流水作为审核依据。实际上各高校标准宽紧不一,有学生在卖家后台申请了一份自带公章的淘宝网店经营证明便轻松过关。

“可我明明没有找到工作,为什么要去弄一个虚假的东西呢?”沐沐不解。

拒绝“灵活就业”,保卫应届身份?

毕业生面对灵活就业表的迟疑,主要是出于对应届身份的珍视。

如果说职场是残酷的竞技游戏,那么应届生身份就像限时buff(游戏增益),在应聘工作时,尤其是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录中具有明显优势。

中公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度国考应届毕业生招录人数为20893人,占总招录人数的66.9%。按照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政策规定,毕业后两年内尚未落实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可享有和应届毕业生同等的就业、升学待遇。

今年的特殊之处在于,20余个省市原定于2022年3月进行的公务员考试因疫情被不同程度推迟,重启日期悬而未决。考生在焦灼中等待,迟迟无法落实去向,而就业统计与毕业日期近在眼前。

5月,各大高校进入“就业冲刺月”,企业双选会、网络直播招聘、就业直播带岗活动、就业情况统计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全国多省提出确保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方面就强调,6月底前,毕业去向落实率低于去年同期的高校,不得提前安排未落实毕业去向的学生离校。“现在是攻坚期,再过一个月,等学生离校后工作就不好做了。”南京某高校就业办赵老师解释道。

“我理解老师有KPI,但我觉得作为老师首先应该站在学生角度想问题。”郑梦说,大家不愿意签灵活就业表,无非是担心会影响应届生身份,在报考定向针对应届生的岗位时被刷下来。

普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登记表 受访者供图

郑梦的导员再三保证,灵活就业登记表仅用于学校统计就业率。但是,往年确实存在因为“被灵活就业”,在报考时资格审核不通过,或因就业信息造假而被取消资格的情况,“谁也不愿意拿前途去赌。”

关于签署灵活就业协议是否会影响应届生身份的问题,我们致电咨询了广东、山东、江苏各省就业指导中心,得到的答复均是需看招考单位及具体报考岗位的要求,如被强制要求签署可向学校上级或教育厅反映。

《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各高校应严格执行就业工作“四不准”规定,即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确保就业统计数据真实准确。

一边是层层传递的就业指标压力,一边是学生切实存在的就业困境,夹在之间的高校工作人员左右为难。赵老师表示,今年考公“卷上加卷”,高校就业工作也越来越难做。很多学生、家长过于看重应届生身份,在选择初职时慎之又慎,觉得第一年没“上岸”,只要不就业,在两年择业期内可以再凭应届生身份参加考试,“不切实际地在做这件事”。

但是,体制内岗位扩招有限,难度只会越来越大。此外,逐步收紧择业期政策或将成未来趋势,2022年国考招录中,各地都有部分岗位仅对2022高校应届毕业生开放,2021届毕业生即使有应届身份也会被排除在外。

为了保留“纯正”的应届生身份,就读于上海一所211大学的柳盈在不久前主动选择研究生延期毕业。原本,柳盈已经拿到一家头部互联网公司的工作offer并签订三方。但就在今年3月,她接到通知,因组织架构调整原因,该条业务线全部被砍。

手握美团、字节、腾讯三段实习经历,柳盈的研究生生涯可以说都在为进入互联网行业做准备,却没想到,还未启航的大厂梦被2000元的毁约赔偿费迅速戳破。

她只能自我安慰,自己在各个层面上“都还不算最惨”。柳盈同届的朋友中,有人被公司人力委婉提醒“尽早看看其他机会”,也有公司给求职者打电话,直接表示“来了试用期也不会通过”,劝其知难而退。

因为推迟归校,柳盈侥幸躲过了上海疫情封控,没有像许多上海学生一样被原地隔离两个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律专业的小羊就表示,自己因为无法及时到岗,三个到手offer被“鸽”了两个。

与今年5月才被理想、小鹏汽车毁约的部分毕业生相比,柳盈至少没有错过招聘季的“金三银四”——尽管机会同样少到离谱。

春招期间,她曾接到联合利华一个社招岗位抛来的橄榄枝,但薪资和预期发展前景都比应届管培生差一截——两年择业期在企业校招时往往只是形同虚设。“职业规划被打乱了,还是有些不甘心。”

几经权衡,延期毕业成了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下定决心之后,柳盈创建了一个“延毕信息交流群”,陆陆续续已有40多人加入,一些是出于论文原因,也有不少和柳盈一样,为了进企业或考选调生而主动提出延毕。

灵活就业的毕业生,真正想要的是稳定

弹性的工作时间、充分发挥个人兴趣的工作内容、多元化的工作方式,灵活就业听起来如此美好,对“后浪一代”充满吸引力。

然而,在应届毕业生群体中,主动选择灵活就业者仍是少数,除了“被灵活就业”的,更多人是在屡屡碰壁后,暂时将其作为过渡时期的无奈之选,期望以灵活就业的“灵活”通向梦想中稳定的未来。

刚刚过去的春天,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小余在各大招聘网站投递了上百份简历,大部分就像漂流瓶,扔出去就了无音讯。机械行业重实操,但出于防疫考虑,多年来长期与学校合作的机械厂今年拒绝接收实习人员,小余因此错过了重要的三个月实训期以及可能的转正机会。

“2022届是被空出来的一届。”小余提到,很多单位更愿意要有工作经验的2021届,甚至宁愿招2023届的在校生,好歹还有一年时间去培养。“招聘单位可能觉得我们都在上网课,学的内容没有实际用处。”

投的简历越多,被无视、被拒绝的挫败感就愈加强烈。又一次收到“很遗憾不能与你共事”的回复后,小余的焦虑达到顶峰,决定尝试灵活就业——送外卖,“我觉得不能这样下去,这么大个人了,天天在家花钱。”

在广州,众包骑手每配送一单基础收入五元,高峰时段加一元,天气不好加两元,碰上200元以上的大额订单另有额外补贴。

每天午餐、晚餐饭点时,小余都会骑着摩托出门接单,一小时能送七八单,每日收入约百元。而人力安排面试都会避开这两个时间段,“众包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时间灵活,可以拒绝派单,不耽误继续找工作。”

小余的外卖收入单 受访者供图

可送外卖并非长久之计。作为兼职,可以“佛系”地一单一单派送,但全职骑手为了赶时间都会一抢就是五六单。更重要的是,众包骑手没有五险一金,收入也不稳定。

稳定性就业作为主流就业形式,也被称为典型就业或正规就业,与之相对应的灵活就业,亦被称作非正规就业,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作为稳定就业的补充性存在,在薪资标准、劳动条件、权益保障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灵活就业等于临时工,没有社保,在就业市场上是会被看低的。” 劳动关系学者、《灵活就业:数字经济浪潮下的人与社会》一书作者邱婕指出,在大众就业市场中,以外卖骑手为代表的灵活就业者往往主动从传统制造业转入数字经济领域,他们给予灵活就业相对正面的评价。但应届毕业生群体中相当比例的灵活就业,是一种被动选择。

“大家听到一个年轻人说自己灵活就业,感觉就和待业、失业差不多,好像你这个人没有正当工作。”

新形势下的灵活就业则更注重就业质量。自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灵活就业以来,“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运用‘互联网+’发展新就业形态”“对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等被反复强调。

但是,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就业课题组每隔一年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比例(含自由职业与其他灵活就业形式)在2015年—2019年期间从20.8%下降至11.5%。2021年,选择自由职业的比例上升0.8个百分点,灵活就业者略有下降。单位就业比例也整体递减,但大部分流向了“慢就业”。

无论观念还是政策的转变,都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冲击之下,应届求职者面临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身份转换,切身感受着时代的不确定性,正如在海面遭遇风浪的舵手,唯有调转船头上岸避险。

国家公务员局数据显示,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过审人数首次突破200万,达212.3万人,平均68人录取一人,去年的平均竞争比则为61:1。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考人数也创下历史新高,上岸率仅为24%。

郑梦并不在上榜名单之列,但她已决定来年“二战”。最近,她正在学习拍摄剪辑,计划和等待考公的朋友一起做自媒体账号。除此之外,她一边零散地接一些家教活,一边在网上卖考试资料。“考研结束之后,来了一大批购买考公真题的网友,最近教资面试,面试资料就卖得很好。”

“这也算灵活就业吗?”郑梦笑着说,不算吧,连兼职都算不上。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郑梦、沐沐、丁丁、丽丽、柳盈为化名。

陈敏

■微信:Claudia-lastman

■国家一级退堂鼓表演艺术家

刘嘉欣

■微信:lucanunu21

■期望的人设是存在主义者

添加微信烦劳注明来意、姓名及职业
欢迎一切良性业务探讨及线索提供 !
[责任编辑:h001]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