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王苗苗/文 受访者供图
站在病区办公室的大屏前,秦秉玉眉头微蹙,手指在屏幕上划动,病房患者的监护数据随即跳出,“数据最能反映问题,一个细节也不能漏掉。”
(资料图)
作为河南省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主任,大概在2022年12月15日前后,秦秉玉的手机就开始响个不停,科室床位全满、转入ICU请求不断……那时起,秦秉玉和团队开启了“战斗模式”,“顶得住、打得赢”的科室口号,成为团队每个人心中的坚持。
床位需求前所未有,增设病区成迫切需要
连轴转抢救病人,安抚家属焦虑情绪,给家属分析患者病情,还要想办法满足不断传来的转科请求……约是在2022年12月15日左右,原本已接近满负荷运转的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心ICU迎来了病人高峰。
那时,中心ICU一、二、五病区75张床位全部收满,15张机动床也被拉上战场。即便如此,每个病区每天收到的床位预约申请,仍然有15到20个,多到填写预约患者信息的白板都写不下。
为缓解病床紧张情况,2022年12月30日,按照医院安排,该院7号楼增设ICU六病区,共24张床位,并调派重症医学科8名医师和25名护士,以及其他病区23名护士前往新病区收治重症病人。
但增设病区对ICU来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仅选址问题就几经考虑。“我们最看重的就是氧气的管道,得考虑极端情况下的氧气流量问题。”秦秉玉和医院相关部门在认真考察后,最终将新病区安在了刚改造过的7号楼。
位置选好了,仪器设备也是一个大问题,医院为此也是想尽了办法。随着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微量注射泵、防褥疮垫子、输液泵等仪器到位和调试完成,2022年12月31日下午4点,中心ICU六病区迎来了首批重症病人,并于第二天中午24张床位全部收满。
“有病人转出去,就有新的患者转来,病床一分钟不停歇连轴转。”秦秉玉说。
探索加速重症病人周转新模式,发布诊疗策略指引全省重症救治
增开新病区,但病人量也在增多。如何加速重症病人周转,让更多患者得到及时有效地救治?在这方面,秦秉玉和团队探索出了新模式。
“一、二、五病区病情较轻的患者转到六病区,留出床位来接收急诊转来的病人。”据秦秉玉介绍,在病人高峰期的那段时间,中心ICU在加速重症病人周转上探索了诸多办法,如,需要呼吸机的重病人经过几天救治,可以脱离呼吸机且病情相对稳定后,将其转入呼吸科或其他相应病区,如此,普通病区一些急需气道支持的重症病人就可以被转入ICU。
然而,秦秉玉和团队遇到的问题,也在全省各地医院发生着。面对大量等待救治的重症患者,秦秉玉意识到必须尽快为全省临床决策提供依据,促进规范化诊疗,尤其是提高基层患者的救治水平。
1月2日,秦秉玉召集所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骨干19人,秉承循证、简洁、临床可操作原则,参照国内外指南、共识、临床研究数据库以及大型临床研究证据,并结合一线临床工作经验和专家意见,紧急制订了《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成人新冠肺炎诊疗策略》,并于1月3日线上发布。
“我希望全省的治疗是一个同质化治疗。”秦秉玉坦言,河南省人民医院作为全省重症的主委单位,有责任、有义务在最短时间内,提炼经验和共识,为全省医疗机构的重症救治,提供明确清晰的方向,而由于在18个地市建立了联络群,因此诊疗策略一发布,很快就能被推荐落实。
不仅如此,2022年12月22日,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就已按照省卫生健康委的要求,牵头组织河南省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录制了20余集新冠病毒感染医疗救治的网络培训视频,每一集时长30~40分钟不等,并面向全省线上发布。
“战斗性”减员,他只能既心疼又无奈地做这个决定
不仅患者数量多,高龄、基础病合并呼吸感染、病程周期长等情况,也增加了救治的难度,特别是整个重症医学科也迎来了最困难的时刻——“战斗性”减员。
“到目前为止,三个病区差不多300多人全部感染。”医护人员先后感染,使得原来每4天才会有一次的“白+黑”24小时值班,那段时间,几乎隔一天一次,即使到了下班时间又常会加班,工作量是以前的两倍还要多。
救治不能停、患者不能等,秦秉玉只能心疼又无奈地做出决定:病症较轻的医护人员坚守在岗,症状有所缓解的医护人员临时加班,同时成立新冠互助组,所有同事可入群寻求帮助,包括但不限于病情进展互助、心理干预互助、工作应急互助、家庭私事互助等。
“夜班很辛苦,12个小时不能睡觉,当时也很担心疲劳出现心肌炎。”这种情况让秦秉玉很心疼、很无奈,但也没有办法,因为不可能“大批全撤下来回家去休息”,而此时看到团队成员的坚守和拼搏,秦秉玉心里五味杂陈,他写下了一封家书,向每一位重症人致敬。
他在信中这样写道:“在ICU医护严重减员的情况下,涌现出了轻伤不下火线可歌可泣的ICU先锋战士,此情此景让我们科室管理团队深深感动!回忆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16年的成长历程,每次都是在关键时刻‘顶得住’,才有了我们‘打得赢’的今天!在此,我也心疼地提醒大家:工作、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及时给科里讲,我们会汇报给医院帮助解决!只有我们安全才能保障患者的安全!”
采访当天,重述信中内容,秦秉玉再次红了眼眶,“真的心疼他们。”
充满阳光的ICU,来自医患的双向感动
在很多人印象中,除抢救时,ICU里只剩下仪器设备声,但秦秉玉认为,ICU不应是冰冷的,应该要有阳光,要有科室文化。
为此,他努力让ICU病区有阳光照进来,让患者因看到阳光充满对未来的渴望。他还积极打造科室文化,在提高医护人员沟通能力,引导大家换位思考之外,强化团队意识和关键时刻顶得住的信念,让ICU成为一个温情和希望之地。
十几年来,秦秉玉几乎没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从非典、禽流感,到新冠病毒感染,他的身影总出现在一线,今年春节也不例外。有人说他这样太忙太累,对家人也有所亏欠,可看着患者康复,看到家属舒展的眉头,秦秉玉觉得一切都是那么值得和美好。
在河南省人民医院ICU,医护人员被患者感动和温暖的事情,也在接续上演。
一名94岁高龄的老奶奶,在病情逐渐好转后,每天都会写诗赞颂医护人员。转出ICU当天,她再次赋诗一首向医护人员表达感激之情:行走如飞,来去匆匆。救死扶伤,大道通行。老树枯枝,借力更新。人才济济,祝我脱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活着出去,设宴酬宾。
另一名70岁患者,每当有医护人员经过或者发生目光对视时,老人都会主动对医护人员竖起大拇指。还有六病区收治的首位63岁患者,经过治疗走出ICU大门时,她面向主管医师陈超深鞠一躬,“除了感谢还是感谢,感谢你们让我度过了这一劫,能安心回家过个好年!”
回家过年,是每一个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心愿,也是秦秉玉和全体ICU医护人员努力的目标、共同的期待。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