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美食旅游资源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成就了独特、丰富的美食旅游资源,为美食旅游的开发利用打好了基础。但从目前现状来看, 河南美食旅游产品的开发刚刚开始,仍旧挖掘不足 。
(资料图片)
同时对于美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挖掘深度不够,缺乏统一深入的文化探索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是目前河南地区美食旅游发展的瓶颈。
以下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河南美食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些突出问题,以及问题背后的成因,以期找到如何协调各单位和产业,统筹利用已有资源, 谋求突出创新,完善旅游线路,这也是是河南美食旅游发展的重点。
1.本土美食的文化认同度低
调查可知,人群对豫菜的了解程度属于中等,特别是在大多数受访者还是河南本地人的前提下,非常了解的人群只占约30%。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 河南美食目前的本土认同度低,存在很多提升空间。
河南这块沃地上,在古代乃兵家必争之地,在现代乃贸易争夺的市场。古代争抢是因为平原地带的物质充沛和资源丰富,现代争夺的是因为中原人民的消费选择, 而这其中往往就忽视了文化。
浓郁的极具地方特色的美食文化,虽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原人民,但往往对于美食的需求只是满足一日三餐。尤其是河南,即便目前街道上常见一些炒菜、米线、米饭、包子、汤圆来丰富着河南人的饮食内容, 却改变不了主流食品——面。
提及白面,很多游客就无法认同其制作工艺有多么复杂,背后的美食输出文化有多么悠久。他们钟情的仅仅是口味,去满足味蕾,不能被文化底蕴所吸引。美食旅游的概念仅停留在“食”上,没有将美食的特性与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很好地结合和发挥出来。
也就是说游客享受了可口的饭菜﹐但对其所蕴含的民风民俗、历史典故等缺乏认识。 由于游客对河南美食文化的了解受限,他们所能看到的,往往只是饭菜表面的色香味,所以他们在旅途结束后,只有对美食的模糊印象。
经营者方面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他们在乎的是客流量的多少,而不是通过售卖菜肴和小吃,去传播美食的知识和历史 。这样的美食,往往就被纳入单一、低廉的行列。
其实不然,如烩面和羊肉汤等,是汉魏之后,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丰富了中原人饮食后的产物。以羊肉为主要原料,辅以辣椒、葱花、香菜等调味,不破坏肉质本身的营养,且味道鲜美可口。
而美食旅游的开发者和经营者的工作重点在于经济利益,只是售卖有形的菜品,不去学习和传播无形的美食文化,导致整个开发存在认同度低的现象, 河南目前的认同度发展和推广还不够完善,有待提高。
2.美食资源的利用率低,美食旅游产品少
调查显示,大多数旅游者前往河南单次旅游的时长,1-3天占70%,一般在旅游中,一个项目的平均时长大概在2小时至半天左右,因此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说明,河南美食旅游的产品整合度不高, 没有形成连锁的景点旅游产品路线,为游客带来的滞留效应并不明显。
其次,在旅游动机的多项选题中,受访者选择美食品鉴的频率不到50%,也说明了河南美食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无法形成良好的美食旅游动机影响。 “四平八稳”的河南美食缺乏吸引力,资源丰富的河南又以观光为主。
现在河南的美食旅游“吃”仅是吃,“游”仅是游,没有从饮食的原生态去着手研究。也没有从菜品、食材、菜样、包装等方面着眼考虑,不重视美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走入了同质化的竞争误区。“西峡经验”、“焦作现象”一度成为争相模仿的典范。 千篇一律的旅游体验和产品只会让游客们感受失望,从而放弃河南目的地的选择。
美食体验已然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美食可以帮助目的地推广旅游产品。 而河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食材资源,也拥有悠久的饮食文化和民风民俗, 却不能很好地利用和发挥,往往是“美食”和“旅游”各自为营。
3.本土品牌的竞争力弱
河南美食因其背后的趣闻轶事、歌词诗赋、民谚传说、历史典故等内容,充满着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相关的美食旅游品牌更应该是实力强劲。 然而,从行业发展现状数据来看,在河南的市场中“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一些本土餐饮还停留在原地发展,不注重宣传对品牌影响力的作用,以为还是“酒香不怕巷子深”, 其实从市场的占比就可以看出,河南本土35%,外来65%。 以奶茶店为例,网红茶饮品牌奈雪の茶、贡茶、喜茶、上海阿姨等不断拓展市场,传达着闽南饮品文化。而本土的蜜雪冰城、眷茶、嘿糖等只是一味模仿制作工艺和用料。
又以河南同盟古镇袁家村为例,虽然是陕西袁家村的复制品,但将外地的饮食文化通过统一调拨食材,把控品质等形式根植入游客心中,打造属于自己的河南市场。 而这个时候小宋城、建业小镇等却以价位高、口味不佳、饮食文化不对称等情况伤害着河南的游客。
河南美食旅游文化丰富多彩,自然资源独具特色、区位交通发达,但是美食与旅游结合上却不尽如人意。河南这块土地上积淀起来的厚重的饮食文化中,游客们本是寻觅带着河南地域气息的佳肴,打捞着河南人所固有的生活习性等, 却由于河南美食旅游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而影响了游客的体验过程。 其成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美食和旅游低耦合
饮食是游客在旅游体验过程的基本生理需求,在旅游活动中其定位不言而喻,其作用不仅是果腹和补充体能,还有精力充沛后的游览山川美景,以达精神满足。 美食旅游就是既品尝了当地的风味美食,饱了口福,又实现了精神上的愉悦。
河南朴实的形象、浓郁的中原文化、多样的菜肴等一直吸引着广大游客。目前的外地游客对于美食的认识,无外乎开封、洛阳、信阳等知名菜品,但在其旅游过程中接触到的却是平平无奇的米饭和一些不具文化特色的汤水, 这无疑让游客们对河南美食旅游产生怀疑,降低了对饮食文化的认识。
现有的旅游路线介绍主要着重介绍景点,忽视景点沿途的美食故事。根据推拉理论,应努力营造美食和旅游的高耦合,努力提升地方特色。 只有让更多的旅游者体会到在旅游目的地,才会体验到的独特观感, 才能够为外地游客提供旅游动力,推拉并进,促使他们进入河南旅游。
2.宣传和推广效果差
由推拉理论中的拉力效应可知,目的地需要为游客提供足够前往的动力,通常需要目的地进行大量的宣传和推广。目前河南省很多地方的旅游宣传重点,只局限于旅游风景和旅游线路上,并未把美食文化视为一个重要的旅游产品去对待。 说明很多地方对美食的类型、文化、特色等缺乏学习和了解,对美食的定义、认识度和界定内容模糊不清。
从调查中可知,河南的旅游管理部门和机构,在宣传和推广上依然使用传统方法, 依托着国内的主流媒体,导致国内游客对于河南美食的了解不过就是一些面食和汤品。 不过2021年河南卫视播出的《唐宫夜宴》、《祈》、《奇妙游》等火遍全国,把文化这种“虚无产品”,做成了看得见的“内容产品”,流量密码被河南找到。
虽然接下来河南不断地被网络搜索,但河南美食旅游依然不温不火。 这种宣传把唐文化错当了河南文化,河南本土的宋文化等被忽视,中原美食文化被忽略。相比之下,唐文化的宣传为西安增益不少。没有重视和认识的宣传,不仅会掩盖河南美食旅游的贡献,甚至还会降低游客们的体验感。
3.主流市场消费水平低
把河南作为目的地的游客们,一般购买欲和消费欲不高,行业根据市场去定位时,就会降低价位以期满足游客们的基本生理需求, 把盈利的重点转移到门票和索道票等有形产物。
低价位的食品必然匹配低成本的原料,而与游客本身体验追求背道而驰。 一个本身不属于河南的美食产品,却风行各地景区的摔碗酒,充斥着金钱的味道,除豪爽的体验感外,一无是处。这种套路格调的模仿网络举动,带来的是河南美食口碑的崩塌,也失去了二次体验的可能性。
4.行业人才队伍问题突出
美食旅游从业门槛较低,对内部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也低。一般由中、小学学历为主,大专学历以上的比例少。学历层次偏低,就会限制这个行业的知识体系构架的建设,制约着现代经营理念和宣传手段的植入。 大多数高学历人才,往往会选择前往沿海或者旅游发达的城市,被高薪酬吸引着。
虽然这两年以郑州、新乡、洛阳等地发布了招才引智政策, 但依然改不了河南美食旅游行业的低薪酬现状。 同样对于现有的人才的培训不足,很难支撑美食体系的搭建,对于美食的理解不到位,只懂得制作工艺等表层内容,最终引得产品的创新力不足。
而美食产业的品牌创新正是需要一大批人才的加入。 失去了人才,仅靠本地居民的技能培训,解决不了河南美食产业向“+美食”、“美食+”等创意形式的跃进。对比其他美食城市,如西安、成都、长沙等,河南人才队伍有很大的差距。
河南旅游业行业规模化程度低、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宣传力度不够等因素,导致了河南旅游的发展受阻。在全国经济消费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下,河南从2016年的旅游经济增速逐渐缓慢 ,河南旅游是否能够跨上新的台阶,是河南旅游市场需要面对的重点问题。
因此,必须使众多产业和研究者合作。深度的挖掘和利用河南美食资源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打造新型整合性旅游产品和精品美食旅游路线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篇所涉及的作品内容、图片、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采用的非原创图片等数据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本篇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联系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