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推荐:宋志平:企业管控之道,如何防止企业集而不团

2023-02-03 05:39:02    来源:中大商业洞察    

本文选编自宋志平《经营方略》(升级版)一书,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本书是一部深入浅出的解题手记,是一部独具特色的企业方略,是一部以简驭繁的经营宝典,是作者近二十部著作中非常经典的一部,值得阅读与珍藏!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
01
提高企业免疫力靠管控
在企业里,大家往往对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很重视,但对于管控尤其是内控、内审等则本能地排斥,甚至认为管控过严会影响企业的发展速度。我的看法是,做企业要快速发展,要有一定的规模,但管控也是必不可少的,不重视管控的企业是很危险的。
大家知道,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和植物都有免疫力,在第一次受到侵害后产生抗体,形成防御系统以免除今后的类似侵害。但企业天生缺乏免疫力,靠一次次失败形成免疫力太难,而且只要人一换,就可能重复犯错误。
形成免疫力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建立管控制度,靠完善管控措施和风险应对措施。企业有强大的管控体系,面临大风险时,才有能力转危为安。
企业坍塌不在大和小,关键在管控,纵观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许多企业曾在不同时期辉煌至极,但很快就消失了。
研究它们的兴衰史,我们发现,除了和旧体制有关的一些客观因素外,问题主要出在管控上。具体来说, 根源在于“两乱”:一是行权乱,政出多门,不知道该听谁的; 二是投资乱,投资决策不能高度集中,子子孙孙的公司都在乱投资。
所以,管控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管住了“两乱”,企业就能实现行权顺畅、步调一致、有序经营。同时,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讲,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也需要有管控。除了创新、发展所创造的效益外,通过管控严防跑冒滴漏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也能间接地出效益。
从外部环境看,强化管控是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搞市场经济也存在着一些天生的短板,因为缺少市场的诚信文化和法制环境,在经营遇到问题时,经常出现诚信缺失的现象。
在当前的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重大转变,经营形势非常严峻,企业若没有严格的管控,一切都很容易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自行车理论”告诉我们,骑快易稳,骑慢易倒。但当不具备骑快车的条件时,就应该做到慢而不倒、稳中求进,这需要管控来发挥作用。
在经济下行时,能做到严控风险和远离危机就是一种成功,毕竟经济下行压力这么大,不用好制度、不处理好关键点,企业随时可能出问题。就像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事先讲解安全常识。企业也是这样,一定要绷紧风险这根弦,所有人都要自觉接受管控。
什么叫管控?我的理解是,所谓“管”就是用好制度,所谓“控”就是抓住关键点,不出大纰漏、不失控。管控是一整套体系,降成本、增效益、控风险都包含其中。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必要进行管控,管控做得好,不仅不会抑制创新精神,还会提高企业自身的免疫力。
02
集权好还是分权好

企业的集权管理和分权管理是两种不同的管控模式,也是集团企业总部与各业务单元责权关系设计的重要内容。有的企业主张搞集权管理,比如神华、宝钢、首钢等,做得非常好;有的企业采取分权管理,比如华润、中信等,做得也很好。


【资料图】

那么,企业管理到底应该集权还是分权呢?决定因素是什么?我从两种模式的特点入手,逐一进行分析。

集权管理指的是,集团母公司集中控制和管理集团内部的所有经营和财务事项,做出财务决策,所有子公司必须严格执行集团母公司的决议。这种管理方式的特点是高度集权、事无巨细,适用于那些业务相对单一、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资源型企业。比如煤炭和钢铁类企业,采取集权管理便于提高效率,优化配置资源。

分权管理通常适用于规模较大、业务多元化、品种多样化、市场变化快、地区分布较分散的企业。这类企业很难对所有的生产经营事项按照同一个模式逐级逐一地进行管理,所以集团公司把控的往往只是关系全局利益和重大问题的决策权。

中国建材集团采取的就是分权管理模式。我们的业务涉及水泥、玻璃、新型建材、新型房屋、新能源材料等多个领域,而且市场都是充分竞争的。所以,我认为生产经营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战略清晰、文化统一、运作合规的前提下,让在前线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做具体决定。

企业中的层级到底多少为宜?在大型企业工委管理时期,有人曾提出央企以三级为限,从管控角度来说,企业施行扁平化管理最好,但扁平化一般在大规模的工厂管理中容易实现,大多数的集团型企业很难做到。

我刚到国药集团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层级问题,去河南企业调研时,有人提出如果按照三级为限设置企业层级,就只能设立省级销售公司,但这等于捆住了大家的手脚,民营企业甚至在铺设镇一级的销售网络。

后来,我向董事会和管理层提出,建立销售网络可以不受层级限制,要在每个地级市建立销售公司,大的县级市也要布点。国药在之后的快速发展中,一直沿用这个思路。层级的多少直接关系到管理的力度,层级越多越难控制、越难集权,因此,层级多的企业要建立一套分权管理的体系。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最合适的模式。一个企业到底是集权还是分权,受企业历史沿革、领导风格、行业特性、企业特点、发展阶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企业在初始发展阶段、规模较小阶段,更适合采取集权管理;企业盘子大了、业务多了,就要考虑分权管理。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企业还应根据具体环境的变化,合理地集权或者分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管控模式和发展道路。

03
母子公司各司其职

母子公司的关系是目前困扰许多企业集团的问题,处理好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让母子公司各司其职,厘清战略目标和管控模式。

母公司主要行使出资人职责,是决策中心,以管资本为核心,通过对子公司的战略决策、董监事选聘考核和财务监督进行管理,从而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母公司不直接插手子公司的产品经营活动,不能像管理车间那样管理子公司。

战略管理是母公司重中之重的职责,除了集团整体的战略目标之外,还要通盘考虑各子公司的战略规划。母公司应认真考察子公司的资源情况、外部环境、竞争对手情况,以及企业设定的目标是否切合实际,并确保各子公司的战略互相支持。子公司的战略一经批准,母公司就应全力给予支持。当然,战略管理应当是动态的,如遇环境的重大变化,母公司要引导和督促子公司迅速调整自己的战略规划。

作为经营主体,子公司必须在母公司规定的战略范围内进行经营,突出专业化,明确主营业务、核心专长、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等经营性管理目标,不能盲目多元化,更不能越权乱担保、乱投资。

子公司不能向下层层延伸,公司结构要尽量扁平化,以提高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和便于母公司控制。在涉及投资时,子公司必须明白,超越授权范围的投资决策最终都要由母公司来做。

在中国建材集团,决策项下、资本项下的重大决策权都收归集团公司总部,下属公司只有投资建议权,而没有投资决策权。如果下属公司的管理者认为自己擅长做投资,那我们欢迎他到集团总部工作,但留在子企业就只能扎扎实实做经营。我对这方面的要求向来非常严格,因为一旦投资和行权的点位上出问题,企业就会彻底乱套。

在大型企业集团里,不同层次的企业所承担的任务和职能是不同的。母子公司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各适其位,只有把思路厘清,把规则定好,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做到分层管理、不打乱仗、有序发展。一个强大的有控制力的集团是子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一个集而不团的企业必定危机四伏。

04
“格子化”:巧克力盒子里的管控哲学
中国建材集团是联合重组而来的企业,独立核算单位有上千家。在很多场合,我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么多企业怎么管啊?怎样杜绝下属企业乱投资呢?”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只要找到一套适应企业经营发展的管控模式就可以了。管控模式多种多样,而我的办法是进行“格子化”管控。
所谓“格子化”管控,指的是把集团里的众多企业划分到不同的格子里,每个企业只能在自己的格子里活动,给多大的空间,就干多大的事。就像装巧克力的盒子,只要用塑料格子隔开巧克力,巧克力就不会黏在一起了。
“格子化”管控包含治理规范化、职能层级化、业务平台化、管理精细化和文化一体化,这5点解决了企业的治理结构、职能分工、业务模式等问题,平衡了结构关系,还对实施科学管理和集团式企业文化融合提出了要求。
治理规范化指的是按照《公司法》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在内的一整套规范的治理体系。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规范的董事会建设,要让董事会在战略规划、重组整合、风险控制等重大事项上发挥重要作用,真正成为公司决胜市场的战略性力量。
职能层级化指的是实施分层次的目标管理,把决策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分开,明晰各层级的重点工作与任务,确保行权顺畅、工作有序。
集团公司总部是决策中心,不从事生产经营,只负责战略管理、资源管理和投资决策。集团公司总部下面的板块公司是利润中心,任务是把握市场,及时掌握产品的变化、价格的走向,积极促进市场稳定,提高市场的话语权和控制力,推动产品更新换代,协调公共关系,实现利润最大化。板块公司下面的工厂是成本中心,任务是研究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把成本降到最低。按照相应的职能定位,三个层级分别需要的是“投资高手”“市场能手”“成本杀手”。
平台专业化,指的是集团的业务公司都应该是专业化的平台公司,控制业务幅度;而集团的整体业务可以适度多元化,形成对冲机制。打个比方,集团公司相当于体委,子企业是一个个专业球队,有打乒乓球的、打排球的、打篮球的,但乒乓球队只打乒乓球,排球队只打排球,篮球队只打篮球。
像在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企业都是水泥公司、玻璃公司、新型建材公司等专业平台,每个平台只做一种业务。今天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我们的人才、知识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只有专注做专业,才能形成更强的竞争力。
管理数字化,指的是强化精细管理,让管理者习惯用数字思考问题和用数字说话。如果管理者的数字化、定量化不过关,管理就不会尽如人意。像中国建材集团重组的水泥厂、商品混凝土厂大都是民营企业,机制虽灵活,但管理上并不完全到位,重组后集团通过推广一系列先进的管理方法,统一市场、降低成本、改善内控、稳定价格,帮助它们实现效益最大化。
所以说,机制不能代替管理,管理还要靠学习、靠实践、靠反复对标、靠数字化训练、靠经验的积累、靠制度的建立等。
文化一体化,指的是一个企业必须有上下一致的文化和统一的价值观。如果集团内各企业,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随着企业的盘子越来越大、加盟的公司越来越多,企业就会越发危险。
实践证明,“格子化”管控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管控方法。 如果一个企业有一套严谨规范的管控模式、一面指引企业发展方向的战略旗帜、一个能够凝聚大家的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基本上就不会出大乱子。
05
破除谷仓效应:分工不分家

“格子化”管控解决了大企业集团纵向管控的问题,那么横向沟通协作如何开展呢?怎样杜绝企业部门之间互相掣肘和下属企业恶性竞争的问题呢?

美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吉莲·邰蒂提出的建议值得重视。她在《边界》一书中将社会组织中的一些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的小组织叫作谷仓,把这些小组织之间的不合作行为称为谷仓效应。

我国正进入大企业时代,如何避免谷仓林立,如何破除谷仓效应,对我国企业提高内部协同能力和外部市场竞争力十分重要。

现代社会是一个专业细分的社会,在企业里也是如此,企业中有各个不同的部门,企业里又有不同的分公司、子公司和所属工厂。这些分工带来了巨大的效率,但分工是以协调成本的增加为代价的。组织内由此形成了一个个小单元,这些小单元往往自成体系,对外比较封闭,也就是所谓谷仓,而谷仓之间的鸿沟和纷争就是谷仓效应。

谷仓效应有点儿像我们常讲的山头主义和本位主义,后者更关注传统的行为动机和权力平衡,而谷仓效应则是从现代信息经济学角度对大企业病的诊治提出了新的视角。比如,谷仓只有垂直性管理,而没有水平性协同。即使垂直性管理,也常因看不清谷仓内部情况而忽视问题,一旦打开谷仓发现问题悔之晚矣。

试想,如果一个大型企业集团的各个组织单元都是在一个个封闭的谷仓里运作,坚固高耸的谷仓隔离了内外联系,大家彼此看不到,也不知道别人在做什么,这样各自为政往往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巨大的风险。

谷仓效应影响人们的全局观,削弱企业的整体效益,甚至会引发组织溃散。日本索尼公司曾是一家声名赫赫的卓越企业。但是,近年来因为分工过于精细,部门协调性和技术横向应用性差,在随身听等产品开发上,几个独立的开发部门推出了互不相关的创新产品,引起了市场认知混乱,再加上其他大企业病和外部竞争,从此走上了下坡路。

我国一些集团企业下面也有不少谷仓企业,不但在国内市场自相残杀,还跑到国际市场上互相压价、恶性竞争,带来很不好的影响,造成了国家和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

谷仓效应有其形成的客观性,这就是细致的分工。现代大型企业的规模使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不进行深入细致的分工,如何才能运转得稳定和高效。

由于制度上缺乏协调性,跨部门问题无人负责,容易存在“人人自扫门前雪、岂管他人瓦上霜”的心理,以致出现分工容易合作难的现象。既然分工无法避免,我们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科学分工与良好合作的关系,做到分工不分家。

破除谷仓效应首先是解决认识问题。要从战略层面认识谷仓存在的客观性和谷仓效应的危害性。在企业工作中既要看到部门的局部利益,又要看到企业的整体利益,树立为全局利益甘愿牺牲局部的大局观。

范谷仓效应要在企业制度层面精心设计。在战略布局和组织设计中,要取得集团统一管控与所属单元自治活力的最佳平衡。要通过强化垂直纽带和关键部位确保集团必要的战略控制和信息掌握。

各单元间要归并联合相关业务,减少部门间过度分工,通过部门业务适度交叉和分工合作体制建设来减少复杂度,增加协同性。还要通过加强横向协同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以减少信息壁垒和消极竞争。

破除谷仓效应的最佳办法是建立强大的企业合作文化。像脸书公司(Facebook)采用开放式办公和开放式网上沟通,使大家的融合度大大增强。

大型企业集团要重点加强管理层的团队意识。通过团队学习、人员交流、机制建设,强化各单元的文化纽带。中国建材每年举办下属企业干部培训班,增加了集团企业间干部们的交流和友谊,培训微信群的建立对于破除谷仓效应是十分有效的。另外,通过人员适当流动,换换谷仓,也有利于大家转换角度,增加企业协同。

来源 |总裁读书会

编辑| 中大商业洞察编辑组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中大商业洞察

专题订阅:
点击以下关键词
查看你感兴趣的专题内容
||||||||
好文推荐:

【国企改革】

【双碳专题】

【企业管理】
【产业研究】

【宏观经济】

[责任编辑:h001]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