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滚动:年度书单:为你精选24本商业书

2023-02-13 09:33:42    来源:格上私募圈    
整理者 金木研

来源: 笔记侠(ID:Notesman)


(资料图)

导语: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体力的竞争,还有大脑的竞争。

笔记侠根据过往的商业口碑,精选了24本商业书籍,分别为组织管理类、战略类、营销类、创新类、中国商业史、思维认知/个人习惯类,供您参考学习。

一、组织管理类

1.《组织行为学(第18版)》斯蒂芬·罗宾斯

组织是由人组成的,要研究组织,必然要先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而组织行为学,就是通过组织内部的视角,系统地研究人在组织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

这是一本经典读物,被公认为组织行为学教材的标准。它能带你站在更高的层次,从设计者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组织的结构。

2.《管理学(第13版)》斯蒂芬·罗宾斯

这也是一本教材极的经典读物,位列全球基础管理学教材的榜首。

这本书以管理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为主体脉络,全面覆盖了管理理论的主要知识点,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可以有效地帮助管理者提升管理技能。

这两本教材极的书,很难啃,但如果看完后,你会对组织管理有很大的认知提升。

3.《为成果而管理》彼得·德鲁克

4.《管理的实践》彼得·德鲁克

5.《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

彼得·德鲁克是管理学科开创者,被尊为 “现代管理学之父”。这三本书,从外部视角、内部视角、公司视角这三个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企业。

《为成果而管理》告诉我们:以外部视角看一家企业,经营的成果是什么,它让一把手理解,应该关注什么、做成什么;

比如,它让我们眼里关注着外部付费的顾客,让他们的需求牵引着我们的服务,而不是自己陷入内部视角创造了一堆我们自以为是的成本;

再比如,它让我们要时常盘点我们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有什么独特的知识被顾客一致认可?是否发挥了极致并创造出卓越的绩效?等等

《管理的实践》告诉我们:以企业的内部视角,多维度理解一家公司应该如何运行,管理者应该怎么做才能管理好一个组织;

比如,它让我们明白,经营一家企业,本质上就是目标管理。应该凝聚所有管理者和资源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并且为此贡献。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告诉我们:从公司视角看个人,想要工作绩效出色,应该克服哪些困难,以及如何工作才能卓有成效;

比如,它教会我们,要想工作卓有成效,自己所做的事情,就要围绕着公司的要事展开贡献,要把时间花在要事上,为公司的目标极力做出成果。并且在此过程中,应该用人所长。

二、 战略类

6.《战略历程(第2版)》 亨利·明茨伯格

明茨伯格是和德鲁克齐名的西方管理学大师,被称为“当今世界最优秀的战略思想家”。

明茨伯格将战略分为十大学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知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并且在每一个章节,给出了这个学派的成功或失败案例。

看完它,你能获得对战略的框架性理解,快速了解各大门派的主张。

7.《竞争战略》 迈克尔·波特

《竞争战略》是由当今全球战略、“竞争战略之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所著。

竞争战略是指企业在同一使用价值的竞争上采取进攻或防守的长期行为。

波特在本书中提出了三种卓有成效的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并对这三种通用战略实施的要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分析。

三、营销类

8.《营销管理》 菲利普·科特勒

这本书是营销学最经典的著作,没有之一,出版至今已经55年了,翻译成了20多种语言,卖出了1000万册,到目前更新迭代了16版,可见它的影响力有 多大。

作者菲利普·科特勒,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为什么有这个title?樊登老师的推荐语或许能够解答——“在科特勒以前,营销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是科特勒给了营销领域内关键名词的准确定义”。

经典的书籍一定要读,因为它是给我们打地基。 读了最基础的,才能延伸出别的。同时提醒你一句,经典读起来肯定不轻松,先做好心理准备,然后“鲁莽”行动,打开就看,看了自然就有收获。

9.《影响力》罗伯特·西奥迪尼

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本心理学的书。书中作者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具有说服力?为什么我们总是愿意听从他们的建议?

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这些人的话语中隐藏了6大心理武器,他们在交流中熟练地运用这些武器,让我们无意识地就接受了他们的想法。

你意识到了吗?这些心理学武器不正是销售们所渴求的吗?他们通过推销把产品卖出去,首先就要说服对方,掌握了说服他人的心理武器,销售这件事不就不难了吗?而销售正是营销的一部分,所以想学习营销的人,一定要看这本书。

10.《增长结构:不确定时代企业的增长底牌》 王赛

在这个时代,一切的企业问题都是增长的问题。 那么增长到底怎么做?这本书专门解决增长的底层逻辑问题,找到不确定性当中的一些确定性。

王赛博士以结构为核心,像庖丁解牛那样,对“增长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微观解构。给出了“增长结构”的定义,提炼出了增长结构的七大微观要素——业务结构、客户结构、竞争结构、差异化结构、不对称结构、合作结构和价值结构。并且对每个要素,都给出了定义和细化解构。

11.《品类战略》张云 / 王刚

今天与“营销”有关的图书、文章和演讲都在谈论建立“品牌”的必要性。你所能见之处,无不是“品牌、品牌、品牌”。

如何建立强大的品牌?显然不能只立足于品牌本身。只有通过思考品类才能建立强大品牌,品牌只是营销中直观可见的一个方面而已,它就像是冰山露出水面的尖角。

每个强大品牌底下都有一个具有前景的品类在支撑,就像冰山尖角下面才是冰山的主体,品牌下面的主体是品类,一个品牌的强大和品类本身的强大密不可分。

四、创新类

12.《创新者的窘境》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该书出版于1997年,是迄今为止关于创新话题,最著名的,并且实至名归的畅销书。“颠覆式创新”这个词就是本书提出的。

这本书论述了对于大型组织而言,为何彻底的,颠覆性的创新难上加难。简言之,大型组织的失败,并非因为其管理水平低下;相反,大公司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遏制了创新的发生。

该书对于想要了解创新和大型组织关系的读者,无疑为入门佳作。

13.《创新者的解答: 经济不确定期的创新指南》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迈克尔•雷纳

这本书是继《创新者的窘境》之后,Christensen与Michael Raynor合著的又一佳作。

《创新者的窘境》聚焦论述颠覆性创新的理论知识,而《创新者的解答》,则从方法论的角度,更多的解释组织该如何自我颠覆。

14.《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彼得·德鲁克

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家精神在于实践,而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是属于那种勇于创新的企业。

对企业家精神的讨论彼得·德鲁克并不局限于商业,而是把创新、企业家精神放到一个人类的组织和社会的高度上,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或者是大学还是军队、国家机构等,这些都在彼得·德鲁克的思考范围之内。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书分三篇,第一篇是“创新实践”;第二篇是“企业家精神的实践”;第三篇是“企业家战略”。

第一篇创新实践是主要是讲述创新的来源,主要来源有意外之事、不协调、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变化、认知的变化、新知识。

第二篇是企业家精神的实践,把企业家精神实践分为:企业家企业(成熟的企业)、服务机构中的企业家精神(政府、学校等组织)以及新企业(新创建的企业)。

第三篇是企业家战略,讲述企业面对市场创新应采取的一些战略。

15.《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 艾德·卡特姆/埃米·华莱士

在这本书中,艾德·卡特姆讲述了皮克斯的传奇经历,并分享了皮克斯的创意秘诀,公司是如何尊重和保护创意的,又如何通过管理让皮克斯源源不断地输出优秀的创意作品。

这本书的核心主要是两点:

第一,如何打造创意作品:皮克斯坚持的最重要的原则是讲好故事,故事为王。当品质和效率发生冲突的时候,会把品质放在第一位。

第二,如何持续地输出创意作品:一方面,皮克斯努力建立一个鼓励创意迸发的交流环境,建立了很多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比如智囊团、点评日等等。另一方面,保证部分项目的独立性,培养新人、保护创意,不断扩展公司的创意储备。

五、中国商业史

16.《激荡三十年》吴晓波

17.《激荡十年》吴晓波

18.《跌荡一百年》吴晓波

19.《浩荡两千年》吴晓波

作为时代记录者,吴晓波有意识地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伊始,记录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对我们影响至深的人物与事件,串成一部我们每个人的时代激荡史。而最新的这十年,无疑更壮观,也更扑朔迷离。

这四本书非常好看,甚至有点上头,就像看小说般停不下来。通过了解这些历史,你的脑海中会逐渐生成一张图谱,也会对当下很有启发。

先是《激荡三十年》,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企业变革中的那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后来过了10年,又出了《激荡十年》,讲述了2008到2018年这10年的高速发展。

《浩荡两千年》和《跌荡一百年》这两本数都是大部头,但也很精彩。

《跌荡一百年》讲述了中国企业1870—1977 的发展历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今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基因及精神素质是怎么形成的?它是三十年的产物,还是应该放在一个更为悠长的历史宽度中进行审视?在三十年乃至百年的中国进步史上,企业家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浩荡两千年》讲述了中国的工商文明为什么早慧而晚熟?中国的商人在社会进步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中国的政商关系为何如此僵硬而对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终将以怎样的方式建成?

人一定要以史观今,尤其是拉长时间维度后,会很有启发。

六、思维认知/个人习惯类

20.《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史蒂芬·柯维

书中的七个习惯分别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

前3个习惯是个人管理层面的,怎么理解?就是先自我积极主动,以目标倒推行动,然后找出长期来看最重要的那件事,花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前3个习惯学会了,你可能后续会受益无穷。

之后的4个习惯,你在团队合作中会用到。它是这样的:如果你能移情沟通,理解了对方的想法,才能综合团队中各人的想法,找到最好的那一个或者融合成最好的那个。然后带着共赢的态度,把一件事做好。最后,在个人管理和团队合作中不断更新自我。

21.《认知觉醒》周岭

这是近几年在个人成长领域的一本畅销书。最直观的就是数据了——上市2年,发行量突破40万册。既然畅销,肯定是内容在牵引。个人认为书中的内容,也许能回答我们平时很多想不明白的问题。

比如:为什么我总是急于求成,付出了立刻就想收获?为什么不能用“三分钟热情”和“打鸡血”的方式做事?耐心真的就是指“咬牙坚持、死磕到底”吗?这样来说的话,我也太失败了,没有几次“死磕到底”的经历,我就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吗?如何让我更专注一点呢?如何缓解我的焦虑等等等等。

书中讲了“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规律,帮你看清你的另一面;讲了“深度学习、关联、反馈”等事物规律,给你提供一个更科学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自控能力、专注能力和学习能力。

只有了解了内在规律,你才知道怎么着手改变。

22.《富足》吴军

这本是吴军老师在《见识》、《态度》和《格局》之后的收官之作,很值得一看。

书中的核心观点是:我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最终的快乐来自于精神上的富足。

首先,什么是富足?就是不缺东西;

那什么是精神上的富足?就是一个人不缺乏对自我清醒的认知,不缺乏对核心规律的思考,也不缺乏智慧;

好,如何实现精神上的富足呢?就是针对上面的3点展开。

第一,认清自己,以开放的态度接受外面世界的输入;
第二,在“道”的层面提升自己而不是满足于掌握一些“术”的技巧;

第三,从学习知识上升到获得智慧。

相信你在读完这本书后,能对这个世界有一些不一样的认知。

23.《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

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为了使读者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主角的特点,卡尼曼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指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选择,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

24.《金字塔原理》芭芭拉·明托

作者芭芭拉·明托毕业于哈佛大学,是麦肯锡咨询公司的高管。

本书介绍了一种能清晰地展现思路的高效方法:结论先行,MECE法则,SCQ理论。

学会金字塔原理思考,能将你的零散的观点有序组织起来,化繁为简,适合所有需要精进思考、分析、表达能力的人。

版权声明: 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 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责任编辑:h001]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