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土地面积最少、拥有千万级租客体量的一线城市,如何让购房和付租能力较弱的青年人群体留下来、住得好,深圳下了大力气。
(相关资料图)
2022年,深圳供应居住用地3.7平方公里,新开工住房面积1504万平方米,完成保障性住房投资483亿元、增长31%。建设和筹集保障性住房14.2万套(间),供应分配12万套(间),超额完成全年任务。一套套可“拎包入住”的住房,承载起越来越多新市民、青年人安居乐业的愿望。
光明区长圳打造保障房建设“天花板”,两期配建保障房超16000套
以城市更新为切口,向闲置用地要保障
在建设用地逼近极限的情况下,如何腾挪更多土地用于建设住房?深圳在城市更新上“动了脑筋”。除了积极探索将商业、工业闲置用地改建为居住用地, 国有企事业单位在整合老旧变电站、自来水厂等空间建保障房方面,也实现了突破。 去年,市供电局、水务局等单位开工建设保租房项目13个、提供房源近8000套,此类项目近期还将再开工20个,预计可满足10万市民住房需求。
南山区地铁上盖的塘朗城,是为高层次人才配建的保障房
此外,还 综合利用停车场、消防站、加油站等交通和市政设施建保障房 ,并与城市空间、民生设施一体规划,实现片区职住平衡、产城融合。
不仅建得快,还要建得好
曾在国贸大厦上创造的“深圳速度”,如今同样体现在保障房建造上。2022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拿出更多实招硬招,千方百计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努力让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在深圳安居乐业、安心发展。
为此, 深圳大力推广应用装配式建造、BIM、CIM等技术,不断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步伐。 在提供近万套保障房的长圳项目上,深圳应用了我国8位院士的科研成果,高标准、高效率地建设全市目前规模最大的公共住房。
“24栋塔楼总建筑面积约116万㎡,利用装配式建造和BIM技术,从开工到主体结构封顶,仅用时不到3年。”长圳项目负责人介绍道。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应用这类新技术能极大缩短建设周期,争取让轮候市民“排得到、排得快”,尽早住上保障房。
采用装配式建筑形式和BIM技术极大缩短了保障房建设工期
不仅有得住,还要住得好。居住环境质量、周边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也日渐成为居住选择的优先考虑因素。为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对改善住房条件的新需求,去年,深圳进一步 提高保障性住房交付标准,开展全屋智能家居试点,全面丰富公共配套设施,打造完善便捷的5分钟生活圈, 让大家住得更加安心、暖心、舒心。
福田区安居景贤阁500m范围内生活配套完善,配备教育、医疗、管理、商业等服务设施
同时,举办保障房小户型设计竞赛,优先考虑新市民、青年人的消费水平及新生活理念,努力在方寸之间打造高效集约、极简优质的生活空间。
保障房小户型设计竞赛获奖作品:通过多功能家具、灵活隔断等设计,满足租客卫浴、起居等多重需求
入住宝安医护人才房的刘医生满意地说道:“房子都是配好家居家电的精装修,小区还有屋顶花园和社区庭院,绿化环境非常好。步行就能到达地铁站和菜市场,租金还只有市场价的1/3,非常划算。”
安居优居暖民心,深圳一直在努力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住房问题关系人民安居乐业,是每一个市民关心的问题、更是市政府念兹在兹、着力解决的问题。
2023年1月17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市司法局发布了四个保障性住房相关规章的征求意见文件。不难发现,深圳正在重点推行以保障为主的住房体系,通过搭建公租房、保租房、共有产权房三大支柱,解决新市民、青年人及各类人才的住房刚需问题,实现人人住有所居、住房量适当、经济可负担。
“在政策和制度设计过程中,我们统筹考虑住房价格过高、供应结构不合理、租赁关系不稳定、住房占有不均衡等问题,更多关注人的需求,更加注重融入公平、包容、可负担和可持续等理念,让每一名城市建设者都能真真切切感受到这座城市反哺、回报的温暖和归属感。”深圳市住建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说道。
(本文出自瞭望智库深圳课题组调研成果)
来源:新华社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