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门诊共济改革今年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简单来说, 此次医改主要是通过把个人医保卡部分资金调整到统筹基金后,将普通门诊纳入报销范围,并实现 “门诊共济” 的目的。
(相关资料图)
门诊共济 包括“大共济”和“小共济”, “大共济” 意思是把大家的钱放在一起,给患病的人用,共同抵御疾病风险。 “小共济” 就是个人医保卡的钱与直系亲属共同使用,让这部分资金活起来,及时发挥作用。
其实“小共济”在改革之前已经实现,因为在定点零售药店买药时,家里任何人的医保卡都是可以使用的, 且比本次改革后更为方便 ,只是看门诊不能使用而已,而这只要政策放开即能实现。
所以 “大共济”才是本次医改的重头戏和最主要目的。
应该说,“大共济”的定位并没有什么问题,把门诊纳入报销肯定是好事, 把好事如何办好,才是体现医保部门的智慧和能力 。
但此次门诊共济改革政策出台后,就不受待见,反对甚至要求返回之前政策大有人在,就连医保重点保障对象——退休人员也都不满意!只能说明本次改革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那么问题出在哪呢?
也许我们从众多网友的留言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经过我们对四省八市几百网友的留言统计,留言最多的是觉得 改革后看病很不方便、个人掏钱较改革前更多、增加很多额外的负担,特别是老人,政策大不如从前。
改革之前,一些小毛病,大部分人通常都是靠自己吃药解决,很少跑到医院去。而吃药大都选择在小区周围的药店购药,医保卡的钱也基本能够满足一年的用药需求,既方便花钱也不多。
但改革后个人医保卡划入的钱大幅减少 (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医保卡划入标准在 60-90 元之间) ,可以用于家庭自我医治的“小毛病”开支很多人就可能不够用了,如果不想自费, 买一次药就只能去医院走流程,挂号、排队、看病、检查、缴费、拿药、报销等一套下来,时间消耗不说,医院的“ 先检查、再看病 ”的潜规则,加上完全自费的门槛费和至少 15% 、最多 50% 的报销自付费用,以及去医院的来回车费,算下来个人需要掏的钱正常都会超过之前在药店购药的开支。
而对于岁数大一点的老人,自己不能去医院的,只能交由子女去医院开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如果不方便去医院或去医院不怎么会操作的,就只能自费了。
可以说,改革后对绝大多数人的“小毛病”医治,在时间消耗、购药费用、额外负担上都会明显增加。
综上,我们基本可以判断 问题应该出在治疗“小毛病”的购药环节上,改革导致的“麻烦、掏钱多、负担、不如从前”则就是本次多数人不满意、甚至反对的核心所在吧!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