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悲痛地获悉,《和平宣言》作者、著名诗人冯亦同于2023年4月9日下午在南京去世,享年82岁。
他1985年参观纪念馆,写就诗歌《母亲与墙》
冯亦同1941年出生于扬州宝应县柳堡,18岁考入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前身)中文系,毕业后曾在南京市第九中学教过书,后辗转进入南京市文联作家协会工作,成为作家、诗人。
(相关资料图)
1985年,纪念馆建成开馆。冯亦同来纪念馆参观,在纪念馆“万人坑”遗址前,看到一座母亲塑像。他有感而发,写下了《母亲与墙》:
“伤心的母亲 / 变成了石头 / 再也不缩回她 / 已经伸出的手 / 四十年了 / 她还在寻觅自己的孩子 / 向过路每一个行人呼救 ……”这首诗在当年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此后,冯亦同陆续创作了《江东门的沉思》(1997年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60周年祭而作)、出版个人诗集《紫金花》(2004年作品)、《江东门的钟声》(2014年为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而作)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他曾六写《和平宣言》
2002年,已经60岁开外的冯亦同受到纪念馆时任馆长朱成山的邀请,创作《南京和平宣言》。此后,他又于2003年—2005年,以及2007年先后创作了四版《南京和平宣言》。纪念馆曾在和平广场展示过。
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已经72岁的冯亦同,再次受到有关方面约稿,请他写四百字之内的《和平宣言》。
冯亦同觉得自己作为南京文化战线上的一名“勤务兵”,应该试一试,他接下了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2014年国庆节七天,冯亦同两次来到纪念馆。他生前接受采访时说:“馆内人山人海,人们自发前来参观,看到后很感动。我当时感觉,这就是‘和平宣言’,是观众写成的、缅怀遇难同胞、声讨侵略者的‘和平宣言’。”他在馆里拍了很多照片。尽管对纪念馆已经很熟悉了,但他还是沉浸在其中,去体会去沉思。从纪念馆回家途中,他心里已经打起了“腹稿”。
这一次,他用诗歌来表达他的心情。他几乎一气呵成,写下400字《和平宣言》初稿,分“忆城史 记国殇”“思教训 图振兴”“祈和平 创未来”三个篇章。稿件交出后,得到了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和认可。后经过五次修改,最终定稿240字《和平宣言》。
《和平宣言》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
钟山花雨,千秋芬芳。
一九三七,祸从天降,
一二一三,古城沦丧。
侵华日寇,掳掠烧杀,
尸横遍野,血染长江。
三十余万,生灵涂炭,
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举世震惊,九州同悼,
雪松纪年,寒梅怒放。
亘古浩劫,文明罹难,
百年悲叹,警钟鸣响。
积贫积弱,山河蒙羞,
内忧外患,国破家亡。
民族觉醒,独立解放,
改革振兴,国运日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
七十七载,青史昭彰,
生生不息,山高水长。
二零一四,国家公祭,
中外人士,齐聚广场。
白花致哀,庄严肃穆,
丹忱抒写,和平诗章。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大德曰生,和气致祥。
和平发展,时代主题,
民族复兴,世代梦想。
龙盘虎踞,彝训鼎铭,
继往开来,永志不忘。
2014年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现场,77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集体朗诵《和平宣言》。朗诵《和平宣言》成为此后每年国家公祭仪式上的重要环节。
2014年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南京市青少年代表朗诵《和平宣言》
2022年国家公祭日前夕,纪念馆小编曾前往冯亦同家中采访。他谦和地说,“这篇《和平宣言》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是大家集体创作的结果。我有幸作为南京人民的代言人,如同一朵小花,有幸获得机会,为所有的花草发出声音。”
他生前希望年轻人做有肝胆的人,向世界发出和平之声
自2014年后,冯亦同每年12月13日都坚持看国家公祭仪式的直播,看孩子们朗诵《和平宣言》。他说,“希望年轻人,把《和平宣言》作为钟声传递下去,作为火炬传递下去,做有肝胆的人!青春年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站在公祭仪式现场,跟纪念馆一起,跟南京一起,跟祖国一起,面对全世界,发出和平之声,这是每个热血青年义不容辞的。”他生前说,我们脚下的土地曾经饱经苦难,我们永远不要忘记!
冯老安息!您和您的诗作,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