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上交所官网信息显示,决定终止对北京华昊中天生物 医药 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昊中天”)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审核。终止原因系发行人及其保荐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
(资料图片)
唯一商业化产品“叫好不叫卖”
公开资料显示,华昊中天成立于2002年,专注于肿瘤治疗领域的创新药研发,建立有组合生物合成技术平台、微生物发酵生产技术平台和微生物药物制剂开发平台。自成立以来,华昊中天已完成多轮融资,股东包括国投创业、倚锋资本、经纬创投、德同资本、港粤资本、朗玛峰创投、贝达药业、建银国际等。
2021年3月,华昊中天核心产品优替德隆注射液获批上市,适应症为联合卡培他滨,适用二线及以后的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据悉,该产品为通过基因工程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新一代微管抑制剂,临床研究表明对于既往蒽环类和紫杉类治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优替德隆治疗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显著延长,客观缓解率也显著提高;同时,在血液系统毒性、肝肾功能及消化系统损伤等不良反应方面体现出良好的安全性。
作为华昊中天目前唯一商业化的产品, 优替德隆 曾获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并且是首个且唯一由境内企业自主开发的微管抑制剂国家1类创新药,但其销量却不尽如人意。
自获批上市至 2021 年末,优替德隆销售收入为7106万元,相比之下华昊中天当年的销售费用为1.9亿元。同时,2021年华昊中天的最大客户国药控股在2022年上半年的采购额锐减逾9成至70万元,此外, 2021年2月 华昊中天 与绿叶贸易在确定了销售推广合作关系,但双方于当年12月就终止了合作,承诺销售量完成率约为4%。
华昊中天唯一商业化产品“叫好不叫卖”。
给药方式不便、专利到期、产能难消
事实上有诸多因素造成了优替德隆如此的局面,包括给药方式不便、竞争激烈、专利到期、产能难消等。
优替德隆为注射剂型,需要在治疗第一周前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5天,且患者使用前需注射和服用多种抗过敏药物。相比之下,国内已上市的与优替德隆处于同一治疗定位的乳腺癌化疗药物,基本为口服给药或者注射频次较少,且大部分无需进行抗过敏预处理。因此,优替德隆给药方式的不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销售,不过华昊中天也在开发优替德隆的口服制剂,以改善这一不足。
专利方面,资料显示优替德隆的核心化合物发明专利申请于2003年1月28日,2023年到期,这意味着其他药企未来可以仿制该药品。
此外,华昊中天冲刺科创板IPO时拟募资15亿元,其中有3亿元拟用于进一步提升优替德隆注射液生产能力,建设完成后可新增优替德隆注射液200万支、优替德隆口服制剂50万盒的扩增产能。但事实上,2021年优替德隆注射液的产量为6.83万支,产能利用率仅为13.66%,销量及赠药量分别为2.98万支和1.04万支,产销率为51.37%。因此,IPO后华昊中天能否充分消化产能也成了市场的疑虑。
三年亏损约4亿,其他在研产品基本处于临床前
财务方面,2019年至2021年,华昊中天营收分别为0元、0元、7106.40万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592.06万元、-6525万元、-27814.22万元,三年亏损3.99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7075.70万元、-7082.19万元、-29862.57万元,合计亏损4.40亿元。2022年上半年,华昊中天的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为-5077.01万元、-4997.54万元,依旧为亏损。
其在招股书中称,公司产品管线合计拥有14项核心在研项目,未来仍需持续产生较大规模的研发投入,用于在研产品完成药学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及新药上市前准备等产品管线研发工作,公司的亏损情况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
此外,其招股书披露的研发进展显示,华昊中天除了优替德隆之外的在研产品基本都处于临床前阶段,这也意味着如果不从外部引进其他管线进来,华昊中天短期内难以商业化其他新产品以及扭转其亏损情况。
2023年1月,优替隆德注射液被纳入国家医保,同时华昊中天还在进行优替德隆用于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及其他实体瘤的中美临床推进,以求拓宽适应症,这些都将拓宽未来优替隆德的 市场布局。
寻求广告投放、会议合作、企业传播等请联系400-689-7892。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