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连着三天的大雨停了,山西省城太原恢复了盛夏的炎热高温。全国劳模、太原市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中心道路排水保障二所水道三组的王润梅和她的组员,因为前几天的大雨更忙碌了。下雨前的预防,大雨中的坚守,雨后的逐一清理都非常重要。
(相关资料图)
2日下午,记者作为组员,亲身体验了一下下水道清掏工作。
15时,穿上反光背心,戴好手套、口罩,准备铁叉、铁锹、环保簸箕等工具,清扫车、垃圾车、抓斗车一起出动。“我们组一共10个人,8名女性、两名男性。辖区内共负责太原市100多条街道、1万多座下水井的清掏养护任务。下午去的是新建路迎泽街口到水西关街口以及水西关南街这段路,一共有134座进水、雨水、污水井,29座检查井,要逐一清掏、养护。”王润梅边走边介绍。
“水西关南街地势低,容易积水,我们更要随时检查、清淤,确保下水管道畅通。”记者跟着王润梅来到新建路与水西关南街丁字路口。“你来试试掀起这个井盖。这不光是力气活,还得使巧劲。”记者接过王润梅手里的洋镐,试了3次都无法把井盖抬起。洋镐重,井盖也重,即便撬起井盖,不会使巧劲也无法将它完全掀起。几次下来,记者手臂发酸。“放下井盖时要先完全将井盖抬空,再轻轻放下。一个井盖少说也有20公斤。像这样抬起再放下,每天我们至少要重复80次”。
站在进水井前,一股恶臭扑鼻而来,记者忍不住后退,但看着采访对象娴熟的动作顿时有些不好意思,又勇敢走上前,站在王润梅旁边,学着她的样子,拿起叉子清理淤泥。直径3厘米的木杆有3米多长,头上是个铁叉子,能把进水井里的淤泥、树叶、纸片等垃圾清理出来。记者第一次使用叉子,一次只能带出很少的垃圾,木棍又重又笨,几次下来就肩膀发酸。而王润梅非常熟练,不一会儿,环保簸箕里垃圾已经很多了,她还要把垃圾都装上车。记者不太熟练,不小心把垃圾从车顶抛撒到了路面上。
在全国劳模王润梅(右二)的指导下,记者拿起铁铲掏起了下水道。
“叉子不算重,有一把我们自制的铁铲,用一根3米多长的铁棍焊接了半个洋镐头,扛起来就很费力。”王润梅介绍,井下经常会见到树根盘根错节,严重影响下水管道畅通,必须用这个自制的铁铲才能彻底铲除。“成员张扬刚上班时,工作一天就浑身疼。这个工作对体力要求还是很高的。”王润梅告诉记者。
工作中,王润梅不停地用手套擦拭眼睛,因为汗一直顺着额头流进眼睛。清理完一个进水井,王润梅把口罩摘下来透气,脸上、鼻梁、嘴巴周围布满了汗珠,衣服早已湿透。这样熏人的味道,这样热的天气,口罩戴着热,摘了更难受。在这样的环境工作,记者感到真的很难适应。这才是一个进水井,在记者体验的这半个小时里,三组成员已经清理了三座进水井。
清理完之后还要进行管道疏通,完全畅通后才能进行下一个管口的清理。污水井要用专门的抓斗车清理,因为污水井连着居民污水排放管道,很深,无法人工清掏。即使是机械抓泥,组员也要守在井旁边做一些辅助工作,查看污水井里污泥清理的情况。
“热、臭、累是夏天干我们这个工作无法避免的三大难题。没办法,夏天雨水增多,更要保证下水管道畅通无阻。这是我们的责任。”王润梅说。
主干道井三个月掏一次,小街巷的一个月掏一次,还要在规定时间内处理数字化、12345政府热线和巡视人员报回来的问题。春天井里泥最多,夏天防汛抢险,秋天落叶多,冬天冻住的井盖打开都很费劲。3个多小时的跟随采访,记者无法把她们的工作内容都体验一次,而这样的辛苦,是他们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山西工人报全媒体记者贺芳芳 马田中 韩艺红 崔容阁)
来源:中工网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