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9月18日电(记者张文静)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邓建明教授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保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于干旱区与极旱区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自2013年以来,邓建明团队在我国北方旱区连续进行了多年野外大规模调查取样,收集了2万余份样品和数据,结合室内控制实验,利用测序等技术,成功探究了我国北方旱区生态系统功能与植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间的内在关系及其沿干旱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其研究结果可为旱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参考。
邓建明介绍,旱区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且稳定性很低,是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较敏感的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之一。旱区生态系统能否长期有效地维持功能多样性,并为人类社会提供服务,是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国内外生态学者一直力求攻克的重大科学问题。
邓建明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干旱水平区域如半干旱区,植物多样性及其生产力是影响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的关键限制性因素。因此,在低干旱水平区域,应优先保护植物多样性。而在高干旱水平区域如干旱区与极旱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则是影响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的关键限制性因素。因此,应优先保护该区域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如土壤生物结皮,避免人为破坏。
让旱区不再更旱,就需要保护土壤生物结皮,而人工铺设草方格沙障可以促进土壤生物结皮的形成。邓建明说,草方格沙障可降低近地表风速,蓄积降水,增加土壤表层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善草方格内的土壤微环境,加速土壤微生物群落演替,从而促进土壤生物结皮的发育。
该研究成果近日由国际科学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