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新东:“小众”学科也有大作为

2022-01-14 12:09:15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14 10:52:52
    

范新东教授团队正在做手术。(受访者供图)

近日,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血管畸形及通路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成立大会在苏州召开。经线上及线下专家无记名投票,共选举产生53位常务委员,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介入科主任范新东教授被推选为专委会首届主任委员。

为此,《中国科学报》采访了范新东主任委员,请他谈谈成立专委会的背景及工作计划。

均质性差异较大

《中国科学报》:首先,请您立足国内外专业发展的角度,谈谈为何要成立专委会以及主要包含哪些专业领域。

范新东:近年来,在血管外科专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血管畸形、血管输液通路以及血液透析通路等亚专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因国内地区之间医疗水平参差不齐,也导致相关专业均质性存在一定差距。

基于此,本专委会从成立之时,就划分了三个专业领域,即血管畸形、血管输液通路以及血液透析通路。这些专业领域在国内属于“小众”学科,但相关疾病的危害程度却不容小视。

血管畸形属于良性畸形,发病于全身各个部位,严重者会出现致命性出血、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容貌毁损等,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极大的精神及经济负担。

但遗憾的是,目前临床对血管畸形诊断与治疗都相对困难。并且,因此前对这类疾病的认识不够深入,常常将某些种类的血管畸形统称为“血管瘤”,也形成了一定的治疗误区。

现阶段,我们认为无水乙醇介入栓塞疗法是一类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无水乙醇介入栓塞疗法还没有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一领域很多医生在临床诊治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困惑。

血管输液通路为肿瘤以及需长期进行静脉输液的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以及有效的照护。2003年前,美国输液港使用率已达52.7%(超过250万人),而我国2010年的数据仅为每年1.4万人。

随着国内疾病谱的变化,血液透析的病因已经由之前的慢性肾炎转变到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并且我国每年的透析增长率保持在10%上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经有70万的透析患者,作为透析的“生命线”——透析通路是影响患者透析质量和医疗花费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但遗憾的是,因上述专业的相关教材和专著极其缺乏,且从业人员跨众多专业,存在一些理念及方法的差别,因此成立了由国内28个省区市、跨越21个专业的194名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委会。

《中国科学报》:从专委会筹备到成立历时多久?这个过程中有哪些事情令您印象比较深刻?

范新东:专委会筹备会于2021年的8月举行,在委员的遴选上坚持了学术领先水平的地域学者引领、相关水平较低的地域全覆盖的原则,希望能通过带领与合作,达到水平均质化的办会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同道们的支持。专委会筹备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全国各地的支持,我们也很荣幸能够得到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监事长、中日友好医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刘鹏教授的肯定,很感谢同道的帮助与指导。

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中国科学报》:作为主任委员,您将带领专委会开展哪些工作?

范新东:首先,调动各个专业领域的医护人员,在专委会覆盖的地区进行“均质化”培训与教育,通过不同层级以及不同形式的培训,建立专业的标准以及准入,避免一些误诊误治的情况出现。

其次,在已经具备规模的中心之间建立起资源共享或科研互帮的制度,在多中心科研方面推动专业的发展以及影响。

专委会是一个交叉学科的专委会,委员们来自血管外科、介入科、整形外科、影像科、口腔颌面外科、皮肤科、新生儿科、超声科和肾内科等,我们也欢迎对血管通路类疾病有兴趣的其他学科医生的加入。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提出不同疾病的诊疗流程,并在国际范围内宣传和推广中国专家的诊治共识。

《中国科学报》:目前,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治疗水平如何?

范新东:目前,国际上在这一领域中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不同的研究中心之间的观念差异较大,而且仍然存在疾病难以控制、复发和进展等难以解决的临床问题。

特别是在血管畸形领域,国际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诊疗中心能够相对完善地提供规范的临床处理。

近年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诊治水平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我们提出了动静脉畸形、静脉畸形等疾病的诊治规范,尤其是在颌骨动静脉畸形方面,我们独创的颏孔入路介入栓塞手段得到了国际认可,在颌骨动静脉畸形的诊治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

积极交叉融合拥抱人工智能

《中国科学报》:未来,专委会将与哪些学科开展交叉领域的研究?

范新东:在未来的血管畸形研究中,我们将立足于现阶段存在的困难,力图从基因水平寻找血管通路疾病发生的原因,探索和研发靶向性药物,争取在减轻治疗副作用的同时提升诊疗效果。同时,希望能够与相关的理工学科开展交叉研究,探索可视化无水乙醇疗法,以在可视条件下完成介入栓塞治疗。

在血管通路方面,医工交叉是未来本专委会的主要工作之一。临床结果的优劣与产品的性能存在很大的相关性,目前国外已经有一些完全创新性的产品出现,正是医工结合的典型代表。

《中国科学报》: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拓展与应用,专委会将如何在这一领域布局与发展?

范新东:这也正是我们专委会目前筹备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大数据手段探寻血管通路类疾病发生、发展、影响预后的可能因素,并且从基因水平、蛋白质水平探索这些疾病发生的原因。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针对基因水平、蛋白水平的发病靶点寻求理想的靶向药物,帮助患者免除手术的痛苦。同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为这类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此外,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在血管通路的预测临床转归以及监测方面会提供很大的帮助,尤其对血液透析通路的患者连续性的评估可以减少通路急性闭塞再干预的次数,提高通路通畅率并降低医疗费用。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血管畸形及通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董岿然 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樊雪强 中日友好医院(兼秘书长)

黄 明 云南省肿瘤医院

蒋晓东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施娅雪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苏立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杨 敏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张 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张 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