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题:治“太空病” 护“飞天梦”——访航天中心医院院长杜继臣
新华社记者姜琳
28日受到表彰的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有一位特殊的医生。他不仅能为普通患者解除病痛,还能为航天员守护健康,为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空间站等重大项目提供医学支撑。
他,就是我国航天医学领域知名专家、航天中心医院院长杜继臣。
“一开始并没有想到会走得这么远。我所做的工作既有个人的探索追求,更是国家航天科技发展进步所需。”在表彰会现场,杜继臣告诉记者。
1994年,23岁的杜继臣成为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一名医师,短短5年后就成长为科主任。2011年,刚刚40岁的杜继臣出任航天中心医院院长,不仅将神经内科建成国内一流专科,还带领医院快速实现提质增效,发展成为北京市一流的大型三级综合医院。
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特别是随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杜继臣的主要精力开始从“地上”转到“天上”。
“头顶的星空看似平静,实则环境‘残酷’。就拿正在天和核心舱的‘出差三人组’来说,失重、辐射、噪音、长期密闭等因素,会给航天员的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等带来显著影响,导致失眠、头晕、恶心等诸多不适。”杜继臣说。
他说,这一方面需要对航天员提前进行针对性训练调整,另一方面也需要做好实时监测防护,对急性病和外伤能进行综合处理和急救。“这里面有大量研究空白,有一系列开拓性的工作可以做。”杜继臣很快投入了新的忙碌中。
着力开展航天医学前沿领域和相关技术的研究、转化和推广应用,主持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和课题攻关,制定航天员健康评估标准……经过多年钻研奋斗,杜继臣带领团队在航天特殊因素环境对人体的影响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探索航天在轨空间状态下的疾病诊断治疗体系和急救体系建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7年,杜继臣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领域顶级学术机构——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并连续两届当选为生命科学部理事会理事,切实提升了我国在宇航科学、生命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杜继臣将作为首批专家参与真实在轨飞行研究,为长期飞行和深空探索中航天员的健康提供技术支撑。
“将来有了集成化、智能化的太空医院,能消除身体不适的设施设备,不光航天员,越来越多普通人也将有机会进入太空工作、生活,比如记者也能到天和核心舱进行报道。”杜继臣笑着说。
随着空间站、行星基地等太空探索步伐加快,人类长时间在太空驻留及居住,开展太空农业、太空制造业、太空采矿业等都将成为可能。一个新型太空医疗保障体系有待建立,而这也不仅仅是为了“飞天”。
“未来太空环境开展的一系列医学探索与研发工作,也是一场针对现有疑难疾病的新医学‘革命’。下一步要综合利用航天员健康保障方式方法及技术,积极推动航天医学在民用健康产业的有效转化,更好化解普通人群的健康问题。”杜继臣说。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