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理化所)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和生物医药领域进行了20项成果专利布局,至2022年布局完成后将形成超过200项专利的专利池。
这些专利能否顺利转化?日前,理化所产业策划部部长张彦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能否转化不是一个人(专利拥有人)决定的,而是由专业的团队对专利技术、研发团队和市场前景等方面开展评审后决定的。
近年来,理化所每年都会在全所遴选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通过专家评审会的方式论证项目可行性,将有价值的专利纳入布局范围,从源头上提高科技成果的质量和价值。
“包装”也很重要
“科研院所不缺乏高质量的技术,但从技术到专利,需要落到纸面上,技术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完整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需要考量申请专利的文本质量。”张彦奇说,“对专利而言,技术是内容,文本是形式,不重视‘包装’,好的技术也会吃亏。”
他认为,一些科研人员申请专利时往往不重视专利的撰写,更多关注技术内容,导致形式与内容不匹配,效果大打折扣。一些专利代理机构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恶意压价带来恶性竞争,不利于提升专利文本质量。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2014年前后,理化所率先提出知识产权专项审核计划,希望将专利和科研专项等同对待,实施过程和质量管理,设置时间节点,引入社会上专业的知识产权机构,与所里申请专利的科研团队一对一“结对子”,从源头上解决专利文本质量不高的问题。
具体操作上,知识产权申请人填写理化所统一的申请书和答辩提纲,内容包括技术介绍(含其可延展应用领域)、对标技术及竞争对手分析、全产业链分析、市场态势分析、技术及知识产权工作基础及知识产权布局等内容。之后,由产业策划部牵头成立评判小组,在技术、市场、知识产权工作方案和内外部团队四个维度上进行评判是否予以立项。
2019年,理化所通过发布实施《理化所知识产权专项工作立项课题管理办法》,在所内搭建了完整的工作体系,形成知识产权管理的常态化机制,构建知识产权贯穿科研全过程的新型管理体制。
“这是一个系统性的设计。”张彦奇表示,专业机构抓文本,科研团队抓技术,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初显成效,科研人员从被动申请专利转向主动谋划专利,并希望自己团队的科研成果可以早日实现转化。
专利贵在“有用”
理化所采取的分类征集、立项制度会不会降低专利申请数量呢?对结果,张彦奇自己也有点意外:“如今,理化所专利数量不减反增,而且专利授权比例迅速提升,专利的初审通过率可以达到80%~90%。”
专利的转化也在高质量地进行中。以低温制冷领域为例,理化所通过委托社会专业化知识产权机构盘点了大型低温制冷设备的全球专利情况,分阶段建立了7个系统级子项目和6个部件级子项目的专题专利数据库,对以上各个级别的子项目进行了专利分析,给出专利布局建议,形成了冷压缩机、高速透平膨胀机、大型冷箱、油分离系统等6大专利包,低温制冷领域专利集中度达到70%。
2016年,理化所将14项20k以下温区大型制冷专利集合作价5000万元成立北京中科富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富海),发起阶段公司注册资本1.31亿元,目标是实现大型低温制冷装备总体集成及应用。这项大型低温制冷装备成果转化的成功范例也荣获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科技成果转化特等奖”。
中科富海位于宁夏盐池的提氦装置示范项目 中科富海供图
从解决卡脖子技术到成果顺利落地转化,理化所在低温制冷领域的专利布局的价值已经不能用一次性的价格来衡量。张彦奇称:“专利贵在‘有用’。”
他解释道:“专利价值不完全用价格来判断,而是由市场和需求来定义的,体现在其商业价值上。”
对技术和企业负责
早在2015年,理化所启动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时,就把重点产业化的方向和领域提前做好知识产权布局,将知识产权工作和研发工作联合起来,让后端的产业化融合在一起管理。
此前,张彦奇曾提出“嵌入式合作”的概念。他介绍,过去科研团队的横向开发或合作大多是企业主动找上门,科研人员被动接受。而嵌入式合作把过去被动参与转变成主动参与的合作模式,将科研活动和企业产品、技术创新融在一起,既支撑了科研发展,又帮助企业提升了创新能力。
他表示,高质量的专利也应该遵循“嵌入式合作”的原则,对技术和企业负责,解决行业里的关键性技术难题。
这些年来,理化所在针对重点产业领域开展专利分析、知识产权前瞻布局的同时,积极培育成果,寻找技术突破路径,提高产业竞争优势,力争通过布局和培育形成有一定专利壁垒的技术组合,为后续专利形成无形资产在资本市场的运作做好储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