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1月3日电 (记者 张蔚然 张素)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1月3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顾诵芬,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王大中,共同获得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顾诵芬生于1930年2月,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诵芬致力于推动中国航空科技事业的发展,创新设计多型飞机气动布局,建立了新中国飞机空气动力学设计体系。他主持研制歼八、歼八II超音速歼击机,开创了中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歼八系列飞机是20世纪中国军队核心主战装备。他建立了中国歼击机研制体系,为航空武器装备跨代升级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高度关注国家战略安全,为大飞机飞上蓝天提供决策支持。他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飞机设计领军人才,为新中国航空工业70年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王大中生于1935年2月,是清华大学教授、原校长,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大中在先进核能技术研发领域耕耘数十年,主持研究、设计、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5MW壳式一体化低温核供热堆和世界上第一座具有固有安全特征的10MW模块式高温气冷实验堆,并大力推动以上两种先进反应堆技术的应用。他领导清华大学核能研究团队以提高核能的安全性为主要学术理念,成功走出了一条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的发展之路。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他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悉,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除顾诵芬、王大中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外,还评选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1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5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57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37项。
记者获悉,持续激励基础研究是2020年度国家科技奖励的一大特点。国家自然科学奖评选出一批原创性成果,有的聚焦基础研究,如数学在现代数论的前沿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具有界面效应的复合材料细观力学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也有的瞄准应用基础研究或民生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如“麻风危害发生的免疫遗传学机制”研究成果加速了中国消除麻风危害的进程。
本次评选还强调成果应用积淀。一项研究成果的取得,背后往往是科研工作者“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勤奋。
钟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团队从1979年建立以来,以实事求是、敢医敢言、生命至上科学态度为指导思想,以社区防控、早诊早治、精准治疗为抓手,紧密围绕“呼吸疾病发生发展的流行病学特征、分子机制及早诊早干预”这一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研究,以实现“顶天”——要在国家疾病防治急需的领域,紧盯国际前沿理念及技术,“立地”——要研发适合国情的疾病防诊治手段和药物,“为人民”——致力于提高国民身体健康水平为目标,创建了国际先进的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体系,推动中国突发卫生公共事业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建立了国际先进的新发呼吸道重大传染病“防-监-治-控”链式周期管理体系。同时扎根基层,立足社区,开展针对健康人群及早期患者的干预措施,将呼吸疾病防控关口前移,减少患者医疗费用。为推广健康理念,编撰了《全民健康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为中国健康科普事业做出了有力推动。
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开放合作的步伐更加坚实。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全部向外籍专家开放,最终由外籍专家主持或参与完成的获奖项目有5个,其中参与研究时间超过10年的有2人。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共受理来自22个国家的54位候选人和1个国际组织,再创历史新高。最终,来自法国、荷兰、日本、英国、德国等多国的8名外籍专家,以及1个国际组织(国际热带农业中心)获奖。其中,既有促进双方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专家,又有为推动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做出贡献的学者,合作领域涉及射电天文学、可控核聚变能源、血液学、热带农业等多个学科领域。中外科学家团结协作,有效助力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完)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