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龙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新冠病毒研究最新成果

2021-11-06 18:08:36    来源:重庆医科大学官网    

新冠病毒全球蔓延,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已有多种新冠肺炎疫苗用于人群预防性接种,有效控制了中重型发病率。然而,多种新冠病毒突变株的出现增强了病毒传染能力并导致新冠肺炎患者恢复期血浆、已研发的中和抗体甚至一些疫苗产生的保护性抗体产生耐性,发生突破性感染。因此,针对新冠病毒多种突变株研发新型的广谱性抗体药物十分必要。

近日,由黄爱龙教授牵头,新冠病毒应急攻关团队在金艾顺教授带领下,分别与复旦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BSL-3实验室、上海科技大学杨海涛研究组和武汉病毒研究所张波研究组多学科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Potent SARS-CoV-2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with protective efficacy against newly emerged mutational variants”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了靶向新冠病毒野生型的超强有效中和抗体,对α突变株和β突变株等目前流行的多种新冠病毒突变株依然表现出强劲的中和能力。文章详细阐述了这些超强中和抗体的抗病毒活力,并通过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超强中和抗体潜在的抵抗突变株逃逸的中和作用机制。

经过黄爱龙教授、金艾顺教授等重庆医科大学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共获得超过209株的RBD特异性抗体,鉴定出超过100余株的假病毒中和性抗体,其中中和活力最强的3个抗体(58G6、13G9和510A5)对目前常见的多种假病毒或活病毒突变株,包括B.1.1.7(α)株和B.1.351(β)株表现出超级强效的中和能力,体内发挥强大的阻断性保护作用,展现出巨大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冷冻电镜结构解析发现其中2株抗体(58G6和13G9)与S蛋白三聚体上的 “up”状态的RBD完全结合;58G6结合于RBD的S445-463和S470-495空间结构区域,13G9仅结合S470-495空间结构区域,这些结构分析结果阐释了我们的中和抗体对突变毒株耐性的潜在机制,也为后期抗体药物应用和突变毒株抵抗中和抗体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综上,该项目研究团队发现了对新冠病毒多种突变株具有广谱中和活力的超强抗体,在体内体外实验中证明了其具有强效保护作用,另外还成功解析了中和抗体耐受突变株的潜在作用机制,这些中和抗体对目前流行的新冠病毒突变株的防治具有转化应用的潜在价值。

该研究团队发现的中和抗体得到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团队协助鉴定。同时,获得美国La Jolla Institute for Immunology和Coronavirus Immunotherapeutics Consortium (Supported by the COVID-19 Therapeutics Accelerator, a 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Wellcome and MasterCard initiative)协助评价。

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以后,黄爱龙教授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启动了新冠病毒应急攻关,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药物研发课题组迅速搭建了抗体筛选技术平台。该平台提高了筛选有效的中和抗体候选药物的工作效率,仅6天就能筛选到新冠病毒中和抗体,极大的缩短了筛选时间,为今后抗体药物和试剂研发提供了高效技术平台,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后李婷婷、王应明、助理研究员韩晓建,复旦大学博士后谷陈建、南京大学与上海科技大学共同培养博士生郭航天以及武汉病毒研究所张化俊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重庆医科大学黄爱龙教授、金艾顺教授、复旦大学谢幼华教授、上海科技大学杨海涛研究员和武汉病毒研究所张波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目得到重庆医科大学新冠病毒应急攻关项目资助。

相关专题:聚焦新冠肺炎疫情
[责任编辑:h001]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