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航天员翟志刚、航天员王亚平开展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第一次出舱活动,顺利完成机械臂级联装置安装工作,举国关注,举世瞩目。
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航天员完美做出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的背后,都离不开飞船工程师团队在地面进行的成百上千次模拟和演练。
入舱“试驾”,飞船工程师就是宇航员的替身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
飞船工程师不是一个单独的岗位,往往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下简称五院)神舟团队中的系统总体、电总体、机械总体设计师兼任。
从神舟载人飞船设计、生产,再到发射、返回,飞船工程师团队始终是飞船最亲密的陪伴者。
航天器中各种复杂的操作平台、操作界面,不能仅靠航天员自己摸索或对照纸面教程学习。飞船工程师就是航天员的替身,在型号开展地面测试时代替航天员进行各项测试工作,以检验仪表显示、手动操作、故障处置等方面是否满足要求。
“作为航天产品的设计者和改进者,我们必须对每一个细节了然于胸,对飞船上的每一个部件、测试中的每一条手控指令如数家珍。”五院神舟载人飞船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高旭说。
测试是航天器型号的常规工作,但对飞船工程师而言,入舱即须转变角色。“为了满足工效学的设计要求,让航天员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我们需要从设计师转变为使用者,去发现航天器产品的问题,并给设计团队提出反馈,实现产品设计的进一步优化。”五院神舟载人飞船系统主管设计师明章鹏将这个过程比作试驾,当飞船工程师和航天器互动时,要帮助航天员了解和熟悉航天器的“脾气秉性”,确保每一艘“生命之舟”安全往返。
荣耀背后,需要承担如山重任
神舟十二号安全返回,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神舟十四号待命出征,随着“滚动发射”模式逐步确立,飞船工程师的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载人飞船操作复杂,每次任务往往是上百条手控指令和百余个操作动作的组合,而且指令发布要求极为苛刻,间隔最小为5秒,每个指令必须分秒不差,容不得半点犹豫和马虎。
面对常人难以应对的严苛操作,“90后”肖雪迪在经过一年历练后,已然成为飞船工程师中的“老手”。“保证任务圆满成功的秘笈,就是每次进舱前会仔细查阅飞船操作指南,在细则上留下密密麻麻的标注,确保进舱后的发令和操作万无一失。现在,我已经具备了独立执行进舱工作的能力。我准备好了,请放心!”肖雪迪说。
“这一份荣耀的兼任工作,伴随而来的也是如山重任。这届年轻人能扛事。”载人飞船飞控负责人杨海峰在提及这些年轻飞船工程师时不由得动容。
在杨海峰看来,能够投身载人航天工程,并且亲手改进这些陪伴航天员上天的航天器,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也是作为飞船工程师的无上荣耀。
从2011年至今,10年间,飞船工程师团队零差错地保障了神舟八号至神舟十三号6个型号的发射任务,累计进舱千余次。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