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估计,自上世纪初以来,世界已经失去约75%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不同地区农村的生物多样性不同,都有其特殊的生态价值和种质资源价值,更有特定的其文化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市郊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教育基地,不光是给生存资源多一个备份,更是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促进城乡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一份支持和保障。
城市中心区域发展空间受限,市郊农村地带生态向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原有的自然生境支离破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城市生态系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人类干扰严重。一般来说,城市建设程度越大,适合生物生存的栖息地就会越少,生物多样性越低。而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性是城市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要求我们不断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有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形成高度复杂、多样的生物群落,才能保证城市生态系统良好、稳定地运转。
大城市的中心区域因高度城市化, 冲击和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加剧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日益成为一个痛点。而市郊的广大农村地区,从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来看:自然条件和环境变迁的突变很小,人类活动的方式也比较稳定,因此在漫长的时间里,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形成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因此,市郊的农村地区,担任着保障城市生态系统健康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任。
市郊农村建立生物多样性教育基地,条件天成
市郊农村地区相对落后,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根本目的是建立新型农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已经初见成绩,尤其是生态环境逐渐向好,这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基底。因此在之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可发挥市郊农村的生态本底优势,深挖自身潜能,拓展更多功能,赢得机会。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保护生物多样性应是该有的题中之义。并且,建立农村生物多样性教育基地,市郊农村地区有得天独厚的条件:1、市郊农村地区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2、距离市中心近,交通便捷。3、有市区的专业科研人员保障做支撑。 4、有数量庞大的学生群体和市民群体。不同于纯粹的农村地区,市郊农村地区与城市存在着差异性、互补性和共生性,从生态服务和生物多样性教育基地角度而言,城市提供“需求与市场”,城郊农村提供“场所与产品”。以上海为例,上海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了88%,2400多万常住人口中农村常住人口为280多万,而农村的面积几乎占到全市面积的2/3,广大的城郊农村地带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服务保证和生物多样性的条件,城市的庞大人口数量为城郊农村提供了市场。推动生物多样性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可以促进以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作为基底,向外拓展寻求成果转化,来助推乡村的经济发展。
市郊农村建立生物多样性教育基地,探索农村特色教育
建立生物多样性教育基地,也是盘活乡村教育阵地的关键一步。长时间以来,农村教育一直以城市教育为范本,忽视了自身特有的教育资源。市区和市郊农村因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不同形成了教育上的差异,各有特色,但需要把差异定位在特色上,用特色彰显差异。正如生物多样性大会上指出的:当地居民和地方社区通过运用传统知识、创新和做法,以及他们对传统土地和领地上的生物多样性的管理,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作出贡献。因此,建立生物多样性教育基地,可以发挥市郊农村教育战线和当地居民的力量,展现市郊农村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发挥农村启智育民作用,为发展乡村特色教育探索新路径,同时也为生物多样性的宣传与保护,为良好生态环境的全民共参共建起到正向推动作用。
市郊农村建立生物多样性教育基地,互惠互益
目前,农村的教育基地很多,多以休闲农业科普基地或劳动教育基地的形式存在,关注点多在农业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普及或实现学校综合育人价值中劳动育人目标。生物多样性教育基地目前还很少,尤其在大型城市,几乎没有。在一些中型城市如河南安阳,浙江宁波等地已经出现,大型城市中市郊农村生物多样性教育基地亟待建立。
建立农村生物多样性教育基地,可以实现城郊双向流动,互利共赢。建立生物多样性基地,一方面会促进农村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严守生态红线,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打造美丽家园。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利益,是市郊农村地区生态效益的外延。另一方面,维持市郊农村生物多样性离不开当地居民开展就地保护,也离不开专业研究工作人员的科学指导,更离不开市区居民的共同参与,这可以促进城乡居民双向流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为城市居民接受环境保护教育、分享生态红利、基础实习和锻炼提供了便利,促进城乡的良性互动。
总之,依托农郊地带的生态基底和优势,建立市郊农村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教育基地,不仅可以促进全民生态保护理念的形成,保护脆弱的都市生态,还可以全民共享生态红利,促进城乡双向流动,使城乡更加全面的融合,同时助力促进乡村振兴。
(作者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研究院教师、博士)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