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嫁接”乡村振兴:林业开出“五朵金花”

2021-11-14 16:38:39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1/14 15:36:14
    

研究人员观测无人机授粉操作效果       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供图

试验林场林下灵芝和竹林套种大球盖菇       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供图

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总任务的第一项,是打通乡村振兴命脉,实现乡村华丽蜕变的第一动能。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将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绑定,在江苏省杭州市富阳区“开”出了市域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样板的“五朵金花”,为该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林业方案”,打通了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林木良种:创制与推广一体化

富阳区大都市新型城区的发展定位让种苗产业在新一轮乡村振兴事业中别具发展优势。

为此,中国林科院亚林所整合种苗研究优势成果,坚持科技成果就近转化,以森林提质、良种富民、产业转型为重点,在新登镇、银湖街道、东洲街道、场口镇等地支撑建设种苗繁育基地5个,因地制宜地开展山地珍贵彩色树种和经济林、水网耐水湿树种、村庄绿化树种等优质种苗培育。

该所采用跨团队、跨领域优化组合的方式,组建了5支专家团队,围绕种苗生产、特色经济林提升、生态环境优化等重点发展领域,建立了科技成果集中示范点10余处,发挥科技引领示范作用。

专家团队围绕浙江楠、浙江樟、栎树、檫木和香椿等珍贵彩色树种良种壮苗繁育技术进行协同攻关,采用设施、轻基质容器培育技术,突破芽苗移植和日常管理关键技术,较传统培育方法,大幅度缩短出圃苗木成材周期,且大幅提升了经济收益。

在富阳的新登、万市、永昌等地分别建立山茶、银杏、珍稀竹、柿子等特色村6个,建设了具有浓郁林业特色的富美乡村。

林旅结合:特色经济林稳定发展

杭州市富阳区永安山基地负责人李荣富说,他在10几年前开始种植“太秋”甜柿,在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研究员龚榜初及团队的指导下,他的甜柿质量和产量逐年提升,今年他有20余亩“太秋”甜柿进入投产期,预计产量可达5万斤,产值达到150万元。“真是尝到了好品种、好价格的甜头了。”

自2007年开始,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以国家滑翔伞基地富阳永安山为主要合作基地,最早引进8个品种进行区域试验,经过10余年的持续攻关选育出最适合富阳发展的好品种——“太秋”甜柿。2014年“太秋”柿品通过浙江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2015年“太秋”上市。

甜柿的上市为富阳的柿子产业及周边旅游产业带来曙光。2020年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在富阳举办了全国首届“太秋”甜柿优质产品鉴评会,吸引了13个省(市、自治区)的“太秋”甜柿种植户和科研单位前来参赛。富阳“太秋甜柿已然从富阳走向了全国。

中国园艺学会柿分会理事长、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罗正荣说,“太秋”甜柿是未来水果的希望之星,浙江富阳又是全国“太秋”甜柿苗木和种植技术的源头。通过对“太秋”甜柿产品的鉴评和生产经验的交流,有助于甜柿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让更多地方因地制宜种植这种新良品种,进而帮助山区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产业发展。

优质甜柿品种的引进、栽培及推广,为富阳发展富农产业创下品牌,打开知名度,同时带动了富阳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推动一村一品建设、农民脱贫致富和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林下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竹产业是我国南方集体林区重要的林业支柱产业之一,大部分竹林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山区,竹林经营是这些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和主要经济来源。转变林农生产经营观念是推动竹产业发展的基础,而复合经营模式是实现林下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研究员谢锦忠是科技支撑浙江“一亩山万元钱”林业科技富民模式发展的重要咨询专家。他说,将竹荪重新引入竹林进行仿野生栽培,即可振兴竹荪产业的发展,又可提高竹林的综合效益,还能改善竹林土壤肥力,同时增加了竹材及其废弃物的生物利用途径,拓展了竹材的利用领域,一举多得。

在推广竹林下竹荪仿野生栽培技术过程中,他们发现竹荪种植有轮休问题,这给竹农带来了没法固定在一地生产的问题,降低了作业道、喷灌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同时增加了生产成本。

针对这一问题,专家们开创了毛竹林废弃物利用套种大球盖菇、竹荪和羊肚菌等林+菌模式,阔叶林下套种灵芝、铁皮石斛、三叶青,木本油料林下套种白及、覆盆子、多花黄精等林+药等十余项推动林业增产增值的新技术、新模式。经过示范和推广,仅食用菌每亩产值就可高达5万元以上,每亩利润可达2.5万元以上。这种配置模式极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了竹林的综合经营效益。

在富阳区常绿村长佳村、大源镇骆村、大同村、永昌镇长盘村等地进行了竹林下竹荪、大球盖菇种植技术推广,累计推广400余亩,亩产值超过3万元,纯收入超过1.7万元以上。

林下经济配套栽培技术已从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和广西逐渐推广到重庆、四川、贵州等省区市的30多个县,大力发展竹产业和林下经济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和绿色发展的关键产业。

数字化智能化:降本增效显著

2020年,富阳区首次采用无人机为香榧人工授粉,1000多亩香榧只需1天时间便可以完成均匀授粉,而传统作业则需要20个工人4至5天才能完成,极大地提高了授粉效率。

香榧种植户盛木金说:“我有600亩香榧地,如果按照传统授粉模式,没有十几个人根本不可能在有效花期内进行授粉,而现在只要一台机器就能解决,还能抓住最佳授粉期,真是太好了”。

正是中国林科院亚林所木本油料育种与培育团队研发的无人机高效授粉技术,让富阳传统干果产业“旧貌换新颜”。

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研究员姚小华说,使用无人机授粉方案,利用机器代人,解决气候多变下的应急性需要,在示范区较人工作业提高效率30~50倍,特别是在面对极端气候的情况下,可利用较短时间完成特色经济林授粉,保证产量。通过示范区实验,果实大小提高4~17%,产量增加43%~88%。

中国林科院亚林所木本油料育种与培育团队开展香榧、薄壳山核桃、山核桃无人机授粉技术研究成功以后,已在特色干果生产中应用达5年以上。

该技术在逐步攻克了花粉处理与高成活率贮存等技术难关,经历与三家农用无人机应用公司合作,推广应用的过程中逐步放大,试验林面积也由最初的50亩逐步扩大、至千亩级规模,为种植户带来良好的收益,而无人机授粉技术的应用为富阳干果产业发展带来较大的增产、提质、增效空间。

林业智能化应用是林业“机器换人”的有力实践,同时也成为山地条件下经济林提升产量、效益的重要手段。

“特色产业+”:另辟蹊径点亮振兴之路

香椿可以在夏天采芽?亚林所选育的林木良种“椿秋红”可以做到。

品种选育人刘军副研究员介绍:“香椿的遗传变异是非常丰富的,从食用价值的角度出发,香椿的生态类型可以分为春季型和四季型两种。通常吃的红油香椿是春季型香椿,而‘椿秋红’这个品种是四季型香椿,在浙江露地栽培,可以春夏秋三季采摘嫩芽。”

亚林所作为椿树国家创新联盟牵头单位,依托充足的创新资源储备,将实用技术成果的源头之水通过转化应用支撑香椿产业发展,点亮了乡村振兴之路。

通过与企业等合作,他们繁育香椿品种种苗50余万株,筛选出适宜富阳区发展的品种3个;通过改变传统粗放栽培方式,一亩地种3000株香椿,株高控制在1米左右,采用密植矮化模式种植56亩,设施栽培22亩,平均亩产经济效益过万元。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