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最爱的曲儿 先生睡了

2021-11-16 16:39:55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1/16 16:23:47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

听着生前最爱的小提琴曲儿《我和我的祖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他热爱的土地上长眠了。和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袁老回归泥土了。

11月15日,袁隆平院士骨灰安葬仪式在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上午9时38分,湖南省农科院主办袁隆平院士追思礼,展开对老先生的深情怀念,及近期科研成果进展的分享。

《中国科学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句袁隆平院士生前说过的话,被镌刻在墓碑上。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句袁隆平院士生前说过的话,被镌刻在墓碑上。王昊昊 摄

怀着悲伤和思念之情,袁隆平院士家人和生前的同事、学生等前来送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罗锡文、邹学校、刘仲华、刘少军出席仪式。

在庄严肃穆的安葬仪式现场,罗锡文致悼词:“愿袁隆平院士从此沐浴着鸟语花香,永享清净、安详,让每一位敬爱、热爱他的亲朋好友安心、放心!人,来自自然,归于自然,这里,是天成地就的热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一如既往地承载着抚慰英灵的重任……”

“袁隆平院士在这里有了永远的归宿,画上了人生圆满的句号,让我们共同缅怀袁隆平院士,致敬英灵……”罗锡文读悼词时表示。

今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院士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消息甫一传出,便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数万民众自发从各地赶来,送别袁老最后一程。

袁隆平院士的墓上放着稻谷和民众敬献的鲜花。王昊昊 摄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也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科学家。他毕生躬身田畴,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

早在1964年,袁隆平院士就开始研究杂交水稻,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冲破了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1976年起,杂交水稻的成果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为实现“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宏大愿望,袁隆平在之后的数十年间,带领团队不断向水稻高产更高产的目标努力;和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先后实现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20年,他们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民众送别袁隆平院士。王昊昊 摄

袁隆平曾坦言,除了科研,他最爱的是音乐。工作之余,他总喜欢拉拉小提琴放松心身。在他弥留之际,家人在其身边唱他平日里最喜欢的歌,包括《我的祖国》《红梅花儿开》《我和我的祖国》等。

《中国科学报》记者走进安葬仪式现场时,就听到了响亮的《我和我的祖国》小提琴曲,悠扬的乐曲响彻空旷的唐人万寿园陵墓。

“我们了解到袁老生前爱拉小提琴,《我和我的祖国》等是最常听的曲儿,便在陵园全域循环播放《我和我的祖国》曲。”现场一位工作人员宋丹表示。

安葬仪式现场。王昊昊 摄

在袁隆平院士的墓碑旁,长沙洋梵弦乐团用小提琴重复演奏着袁老生前爱拉的曲子《我和我的祖国》。

“非常荣幸能以这样的方式送袁爷爷最后一程。”乐团成员、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的廖静得知乐团要来陵园送别袁老,便自荐前来,“我觉得袁爷爷非常亲切,他为我们国家做了非常非常多的贡献,我特别尊敬他。”

廖静(最左)和乐团成员循环在袁隆平院士的墓碑前弹奏《我和我的祖国》。王昊昊 摄

安葬仪式开始后不久,就有不少民众慕名赶来送别袁隆平院士。来自湖南农业大学的大三学生袁雅文和几个同学组团来送别袁隆平院士,她表示,袁老不仅是他们的袁校长,也是他们的袁爷爷。

袁雅文说,她于2019年在入学开学典礼上有幸近距离见过袁爷爷,当时他给大家寄语了8个字:知识、灵感、汗水、机遇。“作为我的超级偶像,袁爷爷的种子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也不断支持、鼓励我在科研道路勇往直前。袁爷爷研发杂交水稻那么多次才获成功,期间的无数次失败没有让他放弃,我们也更加不能轻言放弃。”

袁隆平院士逝世后,他热爱的杂交水稻事业并没有因此停止,赓续前行的势头反而更猛。

今年10月,就有两个捷报传来:10月17日,湖南省衡南县,第三代杂交稻“三优1号”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36.1公斤,加上7月份此地测产的早稻平均亩产667.8公斤,双季稻周年亩产达1603.9公斤;10月26日,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双季稻测产结果为1586.86公斤,实现了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的攻关目标,创造了当地双季稻亩产最高纪录。

正如罗锡文在致悼词时所说:“袁隆平院士给家人带来了幸福和温暖,给世人带来了温饱和希望,您是一盏明灯,更是一座灯塔,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也指引着我们不断驶向远方。”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湖南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