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迄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癌种早筛项目启动

2021-11-22 18:08:39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1/22 16:39:57
    

启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11月21日,由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联合上海鹍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以及国内11家三甲医院在上海启动了“福声计划”中国人群泛癌早筛项目。该项目的专家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赵国屏,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周宏灏、沈洪兵等在内的30余位顶尖专家担任。

据悉,这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泛癌种早筛前瞻性研究,预计入组人数超过6万人,覆盖华东、华北、华南、西南等地区的10个省区市,旨在建立适于中国人群的泛癌早筛模型,并面向人民健康战略需求加快推进前沿创新成果转化和相关应用产品开发。

须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癌症早筛技术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例,癌症死亡病例300万例。新发癌症人数、癌症死亡人数均位居全球第一,癌症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癌症防控是我国疾病防控的主战场,除了加大临床诊疗技术和药物的研发,更为重要的是要在癌症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领域,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研发可用于癌种早期筛查的生物标志,提高癌症的早诊率,降低疾病负担。”金力表示。

当前,我国正面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癌症谱并存的复杂防控局面。“欧美国家的经验不宜直接照搬,针对我国癌症流行特征,开展原创性的自主研发,解决中国人群癌症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问题,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证据,是解决癌症筛查和早诊问题的根本。”沈洪兵表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癌症筛查早诊新技术、新方案对于实施早诊早治至关重要。

但因癌症的早期无明显症状与体征,且缺乏特异、清晰、简便的癌症危险因素初筛指标,传统癌症筛查方法存在一系列局限。

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切实推进癌症的早期筛查工作,并通过“十三五”“十四五”的重点专项,推动癌症早筛的技术创新。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在分子层面对恶性肿瘤进行早期筛查、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为肿瘤的防控以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关键的信息。”赵国屏表示,利用基因组知识和基因组技术,采取积极预防、早期筛查、精准治疗等措施,对于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显著效果。

泛癌早筛技术带来“曙光”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液体活检技术的突破,各种癌症早筛产品不断涌现。泛癌种早筛技术由于可以实现多种癌症同时检测,被普遍认为是下一代癌症早筛技术,也是国际研究的热点。

但泛癌种早筛技术壁垒高,突破难度大,需要进行长时间、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和验证。

2020年7月,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团队利用鹍远生物自主研发的循环肿瘤DNA(ctDNA)甲基化泛癌筛查技术,首次实现泛癌早筛技术在大型自然人群队列中的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刊发于《自然—通讯》。

上述研究发现,应用ctDNA甲基化标志物,实现了提前4年“预警”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和直肠癌等常见恶性肿瘤,灵敏度95%,特异性96%。这也表明癌症信号在疾病早期、甚至在无症状的若干年前就会存在于血液中。

“但液体活检这一新兴技术真正做到为百姓服务,还需要经过大规模的人群研究,以证实其准确性和可靠性。”金力表示,前瞻性队列研究是国际公认研究慢性病发生发展影响因素的首选设计。而此次的“福声计划”正是在具有成熟队列人群和生物样本库资源基础上,推动早筛技术迈向临床实验与真实世界应用前的重要一环。

周宏灏表示,此次泛癌种早筛项目,充分利用了复旦大学多学科交叉科研优势,又结合了国内多家顶级医院的专家优势,将有力提升我国在癌症筛查领域的科研创新能力,促进医院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转化,并最终造福广大百姓。

“期待通过泛癌种早筛项目,能够更好地优化和验证ctDNA甲基化泛癌筛查技术,并在成熟验证的前提下加速推向商业化。” 鹍远生物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张江立表示,将继续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为健康中国癌症防治行动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