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的大好时光,原本是赏菊的好季节,却也是入侵物种“野蛮生长”的季节。
连日来,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个别称黄莺花的入侵物种,作为鲜切花被广泛使用。当这个原本应该在温室出现的植物,来到武汉、郑州、西安等地的自然环境,娇弱中也露出“凶悍”的一面。
相关专家表示,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加大,我国已成为受入侵物种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通过更大范围的科普,引导公众参与,对于标本兼治外来物种入侵至关重要。
我花开后百花杀:入侵物种为何如此强势?
11月中旬的武汉,秋意盎然。然而在江堤上,能看到许多一簇一簇的黄色植物,显得格外夺目。繁花之下,却隐藏着重重危机。据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黄伟介绍,加拿大一枝黄花自上世纪30年代作为园艺植物引入中国,随后发生逃逸。经过几十年的潜伏,近年来,在我国华东、华中地区相继开始暴发。
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教授强胜团队长期研究加拿大一枝黄花等植物入侵机制。研究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根状茎发达,一旦根植就很难消除,极易在入侵生境形成单优势群落,严重排挤本地物种生长,影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强胜介绍,在国外,加拿大一枝黄花通常会有其他植物伴生。而在国内,加拿大一枝黄花在生长过程中会分泌化感物质,并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将百花齐放变成“唯我独尊”,其他寸草不生,严重危害当地自然景观和群落演替。
经过十多年研究,强胜带领团队对来自全球471个样点的2062份加拿大一枝黄花材料的细胞地理学分析,发现目前入侵我国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是以六倍体为代表的多倍体。
“多倍化是加拿大一枝黄花最主要的入侵机制,直接导致这一物种的耐热性增强、耐寒性丧失,使其在我国亚热带地区变得更高大和更具竞争力,不断扩大其入侵版图。”强胜表示,在北美,当地生长的种群通常以二倍体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为主,长势最高也不会超过2.5米。而在中国,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地上部分甚至能长到4~5米,显示出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
“植物作为初级生产者,一旦因外来入侵受到破坏,会影响同一生态链上的其他生物,最终受损的将是人类自身的利益。”强胜说。
标本兼治 避免“春风吹又生”
据了解,目前人工种植的加拿大一枝黄花,被广泛用于园艺上的鲜切花“黄莺花”。花农一般会选择开花快的二倍体种植,由于其不耐高温,花而不实,所以24℃等温线以南地区一般不会导致入侵,可以被允许种植,不过,东北等寒温带地区种植,潜在逃逸扩散的风险。强胜表示,在国外,特别是俄罗斯东部部分城市也出现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使我国同纬度的东北地区也面临着巨大的入侵风险。
多名受访人士表示,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做好治理,首先要进行本底调查。
据介绍,目前,我国外来入侵植物共360多种,隶属于67个科,其中以菊科数量最多。造成严重危害的如加拿大一枝黄花、紫茎泽兰、飞机草、薇甘菊、豚草等。此外还有空心莲子草、凤眼莲等。
黄伟表示,仅以武汉为例,也分布着许多种类的入侵植物,但由于缺乏本底调查统计,很难掌握其分布情况。“只能等到发现大面积暴发,再去治理”。
同时,专家建议,要完善入侵物种治理链条,特别是鼓励专业机构介入,才能形成有效治理的闭环。
“加拿大一枝黄花是全年都在那里的,到11月开花再去处置,治标难治本。”强胜介绍,目前,针对这一物种的综合防治技术是有效的,应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第三方机构、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才能形成一个可持续的治理模式。
此外,加强公众科普,对入侵物种有科学、准确的认识,对于治理工作也必不可少。
目前,网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可以通过资源化利用的方式,将入侵物种转化为经济作物。“通过‘吃’并不能把入侵物种变成保护动物。”黄伟表示,这种看起来一举两得的想法,实际存在很大风险。“资源化利用一旦遇到经济周期影响,可能会导致入侵的扩大,带来更大的生态灾难。”专家呼吁,应加大生物入侵常识的科普力度,澄清一些谬误,对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尤为重要。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