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

2021-12-08 09:16:24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2/8 9:15:18
    

数字经济业已上升为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包括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企业信息化隶属于产业数字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甚至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信息化与数字化是两个相互包容而又相互独立的概念。人们最初把数字化定义为信息化的高级阶段,而现在又把信息化当作数字化的初级阶段。好在IT界向来不纠结这些术语,大家更感兴趣的是技术创新与解决方案。只要不影响叙事和交流,以上两种说法均可被接受。

企业信息化发展进程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一般认为有四个阶段:电算时代、管理信息化时代、信息集成时代和数据应用时代。

电算时代起于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用计算机程序辅助完成某一业务模块的工作,如财务电算化、人事管理电算化等;随后进入管理信息化(MIS)时代,即针对某一业务域开发相应的软件“系统”(如营销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通常是各专业或部门各自开发系统,结果是“烟囱”林立。这一时期创新最为活跃,系统也频繁换代。在信息集成时代,主要是解决各系统之间的流程贯通和数据共享问题。大部分企业选择了被冠以“最佳管理实践”的企业资源规划(ERP)套装软件。进入数据应用时代,人们开始对信息系统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加以分析,以优化管理、辅助决策,如商业智能(BI)等。

随着云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数据已成为企业生产的重要资源,进而引发出各种数字创新甚或数字化转型。这些新技术的效果和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在媒体上“数字化”逐渐取代了“信息化”。

总之,企业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延续、发展和提升。如果说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基础,那么信息化则是数字化的基础。

衡量企业信息化的三大特征

回顾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能按计划上线并正常运行五年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反观成功的信息化项目,无一不是同时具备3个条件:切合实际的业务、先进适用的技术、高效创新的管理。取这3个关键词的首字母,可简称之为“BTM准则”。

在“BTM准则”中,“切合实际的业务”是信息化项目开发的基础;“选择先进适用的技术”不仅可降低开发成本,更提供了可持续运行的保证;而“高效创新的管理”既涵盖了在IT加持下的业务流程创新与再造,也体现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的程度。

这里必须提到一个重要概念,即企业级信息化。和由业务驱动的传统信息化相比较,企业级信息化由企业战略驱动,并在统一技术架构下开发。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信息化的三大顽疾:业务集成、数据共享和可持续发展。

如果采用成熟度模型理论,则一个成熟的信息化企业具有3大特征:全业务接入、全信息对称、全数据集中。

“全业务接入”或“线下无业务”是信息化管理的基本目标,即所有的业务和管理过程均可被记录和测量;同时还包括以消灭系统壁垒和“信息孤岛”为目标的全业务集成。

“全信息对称”指作业层有工具、管理层有数据、决策层有依据。信息化不仅能支持班组所站的作业,而且作业结果可同时被整理分析。这需要建设跨业务的运营管控平台。全信息对称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消灭报表”和“减少会议”。

“全数据集中”简言之即“一个企业一个数据中心”,这是指逻辑上企业数据必须集中,以实现数据“边际效益递增”。

ERP的局限性和“EA+SOA”方案

客观地讲,央企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外部驱动下开展和推进的,并不完全是企业内生需求。而“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这两者所导致的组织行为有很大差别。在这种背景下,国外ERP软件在咨询公司所谓“最佳管理实践”的加持下,几乎占领了所有企业。央企信息化大会往往变成一个ERP实施经验交流会,蔚为大观。

然而,即使不论ERP在技术上的局限性,采用ERP之后至少还有4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多数企业的主营业务系统需要另行开发,因此始终存在与ERP的集成问题;二是“必须以ERP为核心”往往会牺牲企业的总体技术架构,毕竟局部优化不等于整体优化;三是ERP要反向适应现行管理体系,很多企业实施后效率不升反降;四是由于ERP是一套封闭软件,其可持续性堪忧。

企业架构(EA)作为一种管理方法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即已在很多企业和国家得到应用。EA可以全面准确承接企业战略,并使之逐级实施落地。服务化应用(SOA)作为一种软件开发方法,曾一度被认为是与INTERNET和WEB2.0等量齐观的技术革命。SOA的主要思路是将软件服务化、模块化,通过总线装配完成功能开发。但SOA的实施高度依赖于具体业务分析(WBS),需要业务专家和IT专家密切协同,而专业服务又很难标准化、产品化,因此发展艰难。

然而,EA与SOA的结合几乎是天衣无缝,能彻底解决IT与业务融合、信息集成共享、敏捷开发诸问题,是具有普适性和可持续性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微服务是一种基于容器技术的软件方法,继承了SOA的思路,采用了最新的技术。可以说,微服务代表着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但必须强调的是,如果没有架构管控或者是离开了统一的业务模型,再先进的技术也将成为缘木求鱼。

电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

首先,就如大数据不是数据大,数字化也不是数码化。因此,数字电网并不依赖于每个元件的数码化。数字化的核心是通过数据应用实现企业价值创新,包括产品/服务创新、效率/质量提升、安全风险降低以及客户体验改善等。如果说信息化是企业管理改进的必需品,那么数字化则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发动机。换言之,数字化项目必须以价值创造为导向。

其次,数字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对每个企业都有挖掘价值的空间,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企业都有数字化转型的命题。企业转型意味着企业发展战略的重大改变或调整,数字化只是途径和手段。

然而,在“双碳”目标下,电力企业无一不面临战略转型的抉择。这是由3方面的趋势所决定的:电源革命、供电市场重构和电网技术创新。海量分布式绿电(光伏和风电)预计在2030年将取代火电而占主导地位,新型供电主体的出现将导致电力市场规则和运营模式的重构,特别是电网运行和控制技术必须创新。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字技术,加之,电力企业拥有的电力数据具有广泛覆盖和全时空特性,因此电力企业及数字技术实现战略转型既必然又可行。

过去20年,电力企业通过通信与信息融合(CIT),重构了信息基础设施;通过业务与信息融合(BIT),建成了企业信息化体系;现在将通过自动化与信息融合(AIT),构建一个划时代的新型电力系统。但需要认清的是,电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在总结经验中不断创新。

(作者系南方电网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本报记者赵广立整理)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