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冬奥”已经开赛

2022-01-10 22:14:17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10 20:56:02
    

每隔十几分钟,陶亦为都会站起身来,心情忐忑地往外看看。

窗外是北京延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赛场,“相约北京”2021-2022雪车雪橇计时赛收官之战正酣,零星的雪花依旧悠闲地飘扬,似乎处心积虑地搞一场恶作剧……

5天前,冬奥北京气象中心就开始滚动跟进海陀山(延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所在地)这次大风、降雪和降温天气。当天下午4点,空中飘起了零星雪花。冬奥北京气象中心延庆赛区现场预报服务团队队员、雪车雪橇中心预报员陶亦为被请到了比赛现场指挥处。即将开始的大赛如何安排?后勤保障如何准备?所有这些,取决于预报员给出的判断。

尽管基于数值模式预报分析、山地气象知识和大量实战经验,陶亦为“较为肯定”地给出了“飘雪、不会对比赛产生影响”的结论,但影响海陀山局部天气的因素太多,小范围精准预报又是难中之难,直到晚上22:30比赛完美谢幕,他“绷紧的神经才放松下来”。

“如果雪太大,雪车雪橇项目的设备就无法运送到赛场最高处。”冬奥北京气象中心延庆区气象服务组副组长张曼告诉《中国科学报》,“气象条件对冬奥会有重要影响,它不仅会影响冰雪项目的赛时安排、运动员成绩,甚至关乎现场人员的生命安全。”

建站

对冬奥会雪上项目来说,降雪、气温、风速、能见度等气象要素不仅对赛程安排、比赛成绩、雪务工作有直接的影响,空中医疗救援、电视转播、城市运行的能源供应和交通运输等外围保障工作也和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海陀山海拔2198米,垂直落差900米,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特征,预报难度极大。而冬奥会对气象预报服务要求极高,要达到空间百米级、时间分钟级的预报能力,对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

海陀山地区曾是森林公园,此前是水(自来水)、电、路、网都没有的“四无”地区。2014年,为申办冬奥会,这里开始了冬奥气象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建站伊始,仪器设备运上山全靠“骡驮人扛”,大件设备由骡子队从海陀山南坡运送上山,精密仪器和专用工具需要人力背上去。为节省时间,工作人员选择更陡峭的北坡爬山,即使如此,手脚并用地爬上海拔2100多米的海坨山,单程也需要近3个小时。

从站网规划、现场选址、技术攻关到组织实施,每一环节都面临不小的挑战。因为要采集赛道附近数据,气象站多选择在赛道旁的高处,很多站都建在悬崖边上,建站和维护难度绝非他处可比。

那段时间,工作人员早上5点多出发,在上山啃着冻硬的面包都是日常。刚开始,有人带瓶装水上山,拿出来要喝时发现被冻成冰坨子;有人为御风寒,穿着长款棉服导致无法下山;有人冻累交加,上去后“腿抖得下不来”……

“2014年,我们建成4个气象站,为申办冬奥会提供了准确的气象数据后,就开始为举办冬奥,实现分钟级、百米级精准预报建设‘三维、秒级、多要素的综合气象监测系统’。”张曼说,“截至2021年,完成了赛道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升级工作,今年2月和10月的冬奥系列测试赛中进行了全面的检验。”

冬训

近年来,我国气象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和平原地区的预报精度和准确度都得到了质的提升,但山区、小范围预报依然困难。

冬奥北京气象中心延庆区气象服务组副组长时少英说,“像海陀山地区山地地形、气象条件复杂,没有预报经验、缺乏山地气象知识,预报工作困难重重。”

2017年,11名从兄弟单位抽调的业务骨干陆续来到海陀山,组成延庆赛区现场预报服务队进行“冬训”。因为冬训期间天气寒冷,要到山上沿着赛道爬上爬下,还要学习新的山地气象知识,现场预报服务团队的成员都是身体棒、业务能力强、善于学习的青年人。

天气预报向来是容易‘打脸’的工作,“你报得准不准,第二天就呈现给你了”。为打磨业务能力,冬训队员们就采用“预报+检验”的训练模式来分析数据、积累经验,了解山里的天气情况和气候条件。

“我们每天都预报,在这种温度、湿度、气流条件下,明天几点可能出现什么天气。”时少英说,“第二天就上山等着,看报得准不准。例如,看这种云对赛区哪个地方的能见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然后分析为什么报错了,整体判断赛场天气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期间,中国气象局还把预报员送到美国进行山地气象理论知识学习,了解温哥华、索契、平昌冬奥预报服务的关注点,并结合北京的天气气候特点进行培训。

通过4个冬季的实地训练,队员们对海陀山的气象条件有了深入认识,业务能力不断提升。

上场

“气象站建成后,探测工作算是完成了六成,剩下的工作是运维和升级改造。”张曼说,“运维是长期的,只要气象站运行着,就需要运行维护,包括常规巡查维护、加密维护和维修抢修,而且越是恶劣天气,观测数据越重要。为保证数据连续性,探测人员都是‘狂风暴雪偏上山’。”

张曼最近一次上山维修,是处理“竞速3号”自动气象站故障。当时体感温度为零下41度,等他们处理完故障,3名队员从头到脚整个结了层冰,帽檐上也挂着溜冰,俨然成了“冰人”。

平时维修或维护时,队员们必须登山杖、冰爪、头盔、防寒服全副武装,爬到悬崖边,在风雪中迅速判断故障,并完成损坏件拆换。因为如果“时间久了,手脚都不好使”。

为保障仪器设备正常运行,保证探测到准确、可靠和连续的观测数据。今年10月开始,队员们每周都要进行一轮常规维护,并通过信息化手段监测设备状态,确保重要时段仪器的稳定运行。

2019年,我国冬奥赛区三维立体气象观测站网基本建成,包括赛道气象站在内,在北京城区、延庆及崇礼周边,441套现代立体观测设施基本建成。

目前,在冬奥赛区及周边建有多套自动气象站及S波段雷达、云雷达、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等先进探测设备,基本形成了“多要素、三维立体、秒级”冬奥气象监测网络,加强设备监控和维护维修,可提供覆盖赛区及周边的天气实时监测数据。

此外,为冬奥会提供气象服务,建成了“分钟级、百米级”的冬奥预报服务系统,可实现精细多要素气象预报。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研发了延庆赛区100米空间分辨率、十分钟快速循环的0-12小时预报时效的天气预报产品,模拟了近百个天气形势下延庆赛场三维气象高清模拟数据集,还有冬奥中短期数据模式等产品,实现0-10天无缝隙实时预报预警,这些系统将为赛事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保障。

今年上、下半年都有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延庆赛区气象服务团队全程驻守现场。在雪车雪橇测试赛期间,因为疫情原因,两名预报员闭环服务50多天,用准确预报和及时的服务,保障了赛事顺利进行。

“奥运会4年一届,我们也经历了4年冬训。” 冬奥北京气象中心延庆赛区现场预报服务团队队员、雪车雪橇中心预报员李琛说,“现在,是该我们上场的时候了。”

冬奥气象服务保障是块名副其实的“硬骨头”,所幸,经过这群气象人的努力,各项工作已全面准备就绪,开始迎接冬奥会“气象大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