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1》发布—— |
创新人才培养的“短板”在哪里 |
景德镇陶瓷大学超越清华大学成为大国工匠培养强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挤进商业管理人才培养前20名,北京电影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成为商业创业类人才前20名高校……
这些在“双一流”榜单中看不见的高校,近日在一份由深圳市人才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1》报告中脱颖而出。据悉,该报告是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后国内首份针对中国创新人才现状的量化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人才究竟应当如何定义?中国的创新人才培养“短板”在哪里?这些问题引发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深思。
创新人才不只是顶尖学术人才
和从前仅关注学术领域的创新人才不同,中国创新人才指数 2021(高校)从中国高校培养的顶尖学术人才、商业管理人才、商业创业类人才以及大国工匠人才四个维度,评估了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情况。
顶尖学术人才作为创新人才毋庸置疑,但此次创新人才指数所指的顶尖学术人才中不仅包含了科技领域的顶尖学术人才,如两院院士等,还包括了中国社科院的学部委员。
除了顶尖学术人才,中国创新人才指数 2021(高校)还重视了创新实践人才。
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指出,不同于充当技术创新的跟进者与模仿者角色的传统企业家,科技型企业家也可以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推进者。对此,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云表示赞同。在他看来,企业中有两类人才,一类是科研与专业技术人才,一类是管理人才,两类人才都是创新的主力军。后者如海尔创始人张瑞敏,实现的是管理上的创新。
在刘云看来,上述四类创新人才中,后三类人才的划分关注的都是产业界、企业界的创新人才问题,而这也正是我国目前创新人才培养的薄弱之处。
其中,商业管理人才指数统计了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中,担任世界 500 强企业 CEO 的人才、 中国 500 强企业 CEO 的人才的情况。商业创业人才指数统计了中国内地高校培养的本科生中,成为独角兽企业创始者的人数。大国工匠受现有数据的限制,此次仅选取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进行统计,但其主要的工作场所仍然是企业。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补充道,此次报告中设置大国工匠指标的意义在于,它既是支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能工巧匠”,也是破解和提升中国创新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我们呼吁高校更加重视创新人才培养,而非普通人才培养。无论是‘双一流’大学还是职业技术院校,都应该把创新人才作为培养的核心、重点。”陈劲说,而“不同类型的高校创新人才究竟是什么,这值得探索。不能只尊重科学家、企业家的创新,而忽略专业技能人才的创新。”
分类评价下,“双非”院校差异化发展凸显
上榜中国创新人才指数 2021(高校)前50的高校中,共有41所“双一流”高校,占比达到82%。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在顶尖创新人才培养上表现出很强的综合实力,在顶尖学术人才、商业管理人才、商业创业人才、大国工匠人才四项指标上均表现突出。
“报告显示,高校的创新人才水平与其整体的综合发展水平存在相当高的一致性。”陈劲说。
然而,在四类指标的单项排名下,高校也呈现了差异化发展的现象。
如商业管理人才指数排名前20的高校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多所“双非”高校(非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非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并占据大半江山。
商业创业人才指数排名前20的高校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长江商学院、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等商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艺术类院校,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医学类院校入选。
此外,景德镇陶瓷大学超越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在大国工匠人才指数中拔得头筹。当然,这与其指标选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强调“掌握中国传统文化技能的人才培养”有关。
刘云表示,大国工匠通常指的是工程师或高级技工。当下,工程师更为普遍,高级技工尽管学历相对不高,但其精于技术钻研和革新,也在大国工匠之列。
陈劲也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完善该指标,特别关注对核心企业的总工程师和高技能员工的数据分析。
指标有待完善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不同类型的院校应加强动手能力强的工匠人才培养”。刘云说。
一些“双非”院校脱颖而出,展现出与以往学术人才培养排名的差异性。而“注重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鼓励特定高校在特色领域上实现突破式发展,支撑相应的社会领域发展”,也正是陈劲所希望的。
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呈现“共育”特征
把区域加入人才培养中考量,从“城市”“高校”两个维度看中国创新人才发展也是该报告的亮点之一。
中国创新人才指数 2021(城市)从人才规模、人才结构、人才效能、人才环境四个维度,将研究范围的54个城市分为四个梯队。北京以综合得分 97.65领跑全国,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其次是上海,表明创新人才区域集聚现象明显。
“这是北京多年来加强高等教育建设的结果,也为其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陈劲说。
陈劲告诉《中国科学报》,从地域上看,创新管理人才培育能力较高的高校大多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排名前五的高校分布在北京、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这说明区域的商业氛围与市场发展水平也是促进管理人才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样,创业人才的培育、大国工匠的培育也都显示出高校与地方商业社会发展水平“共育”的特征。
陈劲提醒,从前城市对人才的吸引,更多采取“招商引资”的传统方式。而事实上,高校要为属地培养更多创新人才,而非属地简单地依赖引进创新人才。
“要注意城市建设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他举例道,长江三角洲一些位于第四梯队的城市(如温州市),其经济发展虽迅速,但人才培养跟不上,这将增加其未来发展的风险及不确定性,应把人才培养作为发展重点。深圳人才的经济效益高,但科技效益并没有适时跟上,下一步城市的人才工作重点应更重视人才的科技绩效指标,如原创的自然科学理论和突破性的工程科技方案等,而非经济指标的考核,这样才会对优化调整区域人才战略、重点人才评价,产生正向效应。
景德镇陶瓷大学超越清华大学成为大国工匠培养强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挤进商业管理人才培养前20名,北京电影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成为商业创业类人才前20名高校……
这些在“双一流”榜单中看不见的高校,近日在一份由深圳市人才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1》报告中脱颖而出。据悉,该报告是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后国内首份针对中国创新人才现状的量化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人才究竟应当如何定义?中国的创新人才培养“短板”在哪里?这些问题引发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深思。
创新人才不只是顶尖学术人才
和从前仅关注学术领域的创新人才不同,中国创新人才指数 2021(高校)从中国高校培养的顶尖学术人才、商业管理人才、商业创业类人才以及大国工匠人才四个维度,评估了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情况。
顶尖学术人才作为创新人才毋庸置疑,但此次创新人才指数所指的顶尖学术人才中不仅包含了科技领域的顶尖学术人才,如两院院士等,还包括了中国社科院的学部委员。
除了顶尖学术人才,中国创新人才指数 2021(高校)还重视了创新实践人才。
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指出,不同于充当技术创新的跟进者与模仿者角色的传统企业家,科技型企业家也可以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推进者。对此,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云表示赞同。在他看来,企业中有两类人才,一类是科研与专业技术人才,一类是管理人才,两类人才都是创新的主力军。后者如海尔创始人张瑞敏,实现的是管理上的创新。
在刘云看来,上述四类创新人才中,后三类人才的划分关注的都是产业界、企业界的创新人才问题,而这也正是我国目前创新人才培养的薄弱之处。
其中,商业管理人才指数统计了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中,担任世界 500 强企业 CEO 的人才、 中国 500 强企业 CEO 的人才的情况。商业创业人才指数统计了中国内地高校培养的本科生中,成为独角兽企业创始者的人数。大国工匠受现有数据的限制,此次仅选取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进行统计,但其主要的工作场所仍然是企业。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补充道,此次报告中设置大国工匠指标的意义在于,它既是支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能工巧匠”,也是破解和提升中国创新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我们呼吁高校更加重视创新人才培养,而非普通人才培养。无论是‘双一流’大学还是职业技术院校,都应该把创新人才作为培养的核心、重点。”陈劲说,而“不同类型的高校创新人才究竟是什么,这值得探索。不能只尊重科学家、企业家的创新,而忽略专业技能人才的创新。”
分类评价下,“双非”院校差异化发展凸显
上榜中国创新人才指数 2021(高校)前50的高校中,共有41所“双一流”高校,占比达到82%。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在顶尖创新人才培养上表现出很强的综合实力,在顶尖学术人才、商业管理人才、商业创业人才、大国工匠人才四项指标上均表现突出。
“报告显示,高校的创新人才水平与其整体的综合发展水平存在相当高的一致性。”陈劲说。
然而,在四类指标的单项排名下,高校也呈现了差异化发展的现象。
如商业管理人才指数排名前20的高校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多所“双非”高校(非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非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并占据大半江山。
商业创业人才指数排名前20的高校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长江商学院、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等商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艺术类院校,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医学类院校入选。
此外,景德镇陶瓷大学超越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在大国工匠人才指数中拔得头筹。当然,这与其指标选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强调“掌握中国传统文化技能的人才培养”有关。
刘云表示,大国工匠通常指的是工程师或高级技工。当下,工程师更为普遍,高级技工尽管学历相对不高,但其精于技术钻研和革新,也在大国工匠之列。
陈劲也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完善该指标,特别关注对核心企业的总工程师和高技能员工的数据分析。
指标有待完善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不同类型的院校应加强动手能力强的工匠人才培养”。刘云说。
一些“双非”院校脱颖而出,展现出与以往学术人才培养排名的差异性。而“注重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鼓励特定高校在特色领域上实现突破式发展,支撑相应的社会领域发展”,也正是陈劲所希望的。
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呈现“共育”特征
把区域加入人才培养中考量,从“城市”“高校”两个维度看中国创新人才发展也是该报告的亮点之一。
中国创新人才指数 2021(城市)从人才规模、人才结构、人才效能、人才环境四个维度,将研究范围的54个城市分为四个梯队。北京以综合得分 97.65领跑全国,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其次是上海,表明创新人才区域集聚现象明显。
“这是北京多年来加强高等教育建设的结果,也为其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陈劲说。
陈劲告诉《中国科学报》,从地域上看,创新管理人才培育能力较高的高校大多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排名前五的高校分布在北京、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这说明区域的商业氛围与市场发展水平也是促进管理人才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样,创业人才的培育、大国工匠的培育也都显示出高校与地方商业社会发展水平“共育”的特征。
陈劲提醒,从前城市对人才的吸引,更多采取“招商引资”的传统方式。而事实上,高校要为属地培养更多创新人才,而非属地简单地依赖引进创新人才。
“要注意城市建设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他举例道,长江三角洲一些位于第四梯队的城市(如温州市),其经济发展虽迅速,但人才培养跟不上,这将增加其未来发展的风险及不确定性,应把人才培养作为发展重点。深圳人才的经济效益高,但科技效益并没有适时跟上,下一步城市的人才工作重点应更重视人才的科技绩效指标,如原创的自然科学理论和突破性的工程科技方案等,而非经济指标的考核,这样才会对优化调整区域人才战略、重点人才评价,产生正向效应。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