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数字共建助力灾害救治

2022-01-18 15:07:31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18 13:58:03
选择字号:
推动数字共建助力灾害救治

 

2021年,河南省遭遇罕见特大暴雨时,一份名为《待救援人员信息》的腾讯共享文档曾被广泛转发。小小的一份文档,解决了诸多信息不对称,在抗洪救灾的黄金救援时间,发挥了巨大的能量。

在数字技术赋能下,我们的应急救援是否可以做得更加温度、更加精准、更加有效?1月14日,在腾讯研究院科技向善创新周的“社会应急专题论坛”上,与会专家以“应急体系数字化:社会共建与大众连接”为主题,试图从应急体系的数字化和社会共建中找到答案。

参与此次论讨对话的,有中央党校应急管理教研部教授、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常务理事李雪峰;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洲鸿;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应急平台项目负责人滕超;美团风险管理委员会应急指挥中心副主任陈海鲤,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孙怡担纲本场论坛的主持。

求助信息越快越好

腾讯共享文档在河南洪灾应急救援中被创造性地应用,也启发了腾讯公司对应急产品的研发思路。

“应当越简单越好。”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应急平台项目负责人滕超表示,“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产品的功能界面上,也体现在触达用户的方式上。同时,要考虑相应的产品让救援人员也能便捷使用。”

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强认为,当城市进入一个全景式的灾害状况时,社区老百姓对救援力量很难感知,救援力量对服务对象很难感知,政府的救灾指挥部也存在信息盲点,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要实现有序协同,其实是非常有难度的,如果通过数字技术提升灾害风险的可见性、提升其社区连接性,对救援救助是非常有帮助的。

中央党校应急管理教研部教授、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常务理事李雪峰建议,科技企业可以和地方政府合作,开发适用的APP,来帮助偏远地区把应急平台做起来,针对不同城市、不同地方开发APP应用程序。

那么,建立高效的连接机制,数字科技无疑提供了诸多可能性。而能够帮助大家第一时间传递信息的,经过验证也都是比较成熟产品,比如微信、共享文档、小程序等。

滕超认为,未来例如可穿戴设备等硬件设备,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况时是难免慌乱的,不一定有机会通过移动设备发出求助信息,而可穿戴设备或者智能摄像头等硬件,可能会成为高效便捷的传输渠道,将信息传递到相应的救援方。

数字共建救援体系

根据历史经验,乡村地区的应急保障比城镇更加薄弱,数字技术等资源的投入也存在盲区,如何助力乡村应急能力体系建设?

李雪峰建议,在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体系之外,一些企业的应用平台、诸如高德地图和腾讯地图,也可以实现道路交通安全、各类社区安全风险隐患排查的社会化参与,鼓励用户提供风险信息、预警预告信息,而这些真实性是可以验证的,比如政府可以通过防火墙和AI识别机制等识别其真伪等。这样的社会共建,可以构筑一张应急救援的社会大网络。

张强也认为,中国城乡之间仍存在数字鸿沟,这在灾害救援时表现更为突出。在这个方面,数字技术可以赋能农村的应急基础设施,特别是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实现监测预警。例如,可以探索在农村建立参与式的风险数字地图。这样,人们去远足游玩时、去农家乐休闲时,只要发现了危险,就可以参与地图共建。这样既可以服务我们的减灾教育,也可以提高乡村的防灾减灾能力。

事实上,一些互联网企业和科技企业正在进行这样的探索,在河南发生洪灾时,美团的诸多业务条线,包括美团外卖、医药、充电宝、优选、快驴、单车,都参与了应急救援,美团平台上的合作商户、美团骑手、优选社区团长等也都参与到了志愿者队伍中。

美团风险管理委员会应急指挥中心副主任陈海鲤认为,除了积极参与社会的救助,还应该重视企业自身价值链的自救和纾困。美团正在梳理设计一个应急资源包,把美团平台上的各类资源在应急场景下的供、需、送的渠道理清楚,建立一个应急救助联动机制。同时,美团还计划引导平台上的生活服务类商家,提供一个类似“避难所”的功能。

“当灾害发生的时候,商家可以一键打开避难所功能,勾选可以提供的服务,比如餐食、床位、饮用水和药品。这样,有避难需求的人可以实时查看这些信息,取得联络并获得救助。” 陈海鲤说。

推动数字技术“科技向善”

事实上,数字技术不止能造福紧急救援,也对灾后重建、对慈善捐赠有非常大的作用。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洲鸿透露,腾讯基金会在微信上的公益平台,就可以把公益组织、捐赠者和灾区连接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河南洪灾之后,累计有960万人次参与捐款,总金额接近5个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刘洲鸿看来,数字技术在志愿者管理、慈善物资的管理上,显然可以发挥更为快捷、更加透明的作用。

从汶川地震,到新冠肺炎疫情,再到河南水灾……推动数字技术走向科技向善至关重要。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孙怡表示,从社会动员、资金筹措、救援信息的供需匹配、救援队伍保障与协作、科普宣教等方面,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工具的连接和赋能,将无数人的善举,凝结成为救灾中不可忽视的社会化力量。应急体系数字化的进程,也是数字技术创新、产品模式升级的缩影。

作为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常务理事,李雪峰指出,在数字时代,应急管理应该建立更加人本、更加精准的体系,着力培育和维护一个智慧应急的生态,用最先进的数字技术来支撑应急救援工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script src="/html/js/share.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打印  发E-mail给: 
    
 

2021年,河南省遭遇罕见特大暴雨时,一份名为《待救援人员信息》的腾讯共享文档曾被广泛转发。小小的一份文档,解决了诸多信息不对称,在抗洪救灾的黄金救援时间,发挥了巨大的能量。

在数字技术赋能下,我们的应急救援是否可以做得更加温度、更加精准、更加有效?1月14日,在腾讯研究院科技向善创新周的“社会应急专题论坛”上,与会专家以“应急体系数字化:社会共建与大众连接”为主题,试图从应急体系的数字化和社会共建中找到答案。

参与此次论讨对话的,有中央党校应急管理教研部教授、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常务理事李雪峰;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洲鸿;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应急平台项目负责人滕超;美团风险管理委员会应急指挥中心副主任陈海鲤,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孙怡担纲本场论坛的主持。

求助信息越快越好

腾讯共享文档在河南洪灾应急救援中被创造性地应用,也启发了腾讯公司对应急产品的研发思路。

“应当越简单越好。”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应急平台项目负责人滕超表示,“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产品的功能界面上,也体现在触达用户的方式上。同时,要考虑相应的产品让救援人员也能便捷使用。”

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强认为,当城市进入一个全景式的灾害状况时,社区老百姓对救援力量很难感知,救援力量对服务对象很难感知,政府的救灾指挥部也存在信息盲点,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要实现有序协同,其实是非常有难度的,如果通过数字技术提升灾害风险的可见性、提升其社区连接性,对救援救助是非常有帮助的。

中央党校应急管理教研部教授、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常务理事李雪峰建议,科技企业可以和地方政府合作,开发适用的APP,来帮助偏远地区把应急平台做起来,针对不同城市、不同地方开发APP应用程序。

那么,建立高效的连接机制,数字科技无疑提供了诸多可能性。而能够帮助大家第一时间传递信息的,经过验证也都是比较成熟产品,比如微信、共享文档、小程序等。

滕超认为,未来例如可穿戴设备等硬件设备,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况时是难免慌乱的,不一定有机会通过移动设备发出求助信息,而可穿戴设备或者智能摄像头等硬件,可能会成为高效便捷的传输渠道,将信息传递到相应的救援方。

数字共建救援体系

根据历史经验,乡村地区的应急保障比城镇更加薄弱,数字技术等资源的投入也存在盲区,如何助力乡村应急能力体系建设?

李雪峰建议,在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体系之外,一些企业的应用平台、诸如高德地图和腾讯地图,也可以实现道路交通安全、各类社区安全风险隐患排查的社会化参与,鼓励用户提供风险信息、预警预告信息,而这些真实性是可以验证的,比如政府可以通过防火墙和AI识别机制等识别其真伪等。这样的社会共建,可以构筑一张应急救援的社会大网络。

张强也认为,中国城乡之间仍存在数字鸿沟,这在灾害救援时表现更为突出。在这个方面,数字技术可以赋能农村的应急基础设施,特别是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实现监测预警。例如,可以探索在农村建立参与式的风险数字地图。这样,人们去远足游玩时、去农家乐休闲时,只要发现了危险,就可以参与地图共建。这样既可以服务我们的减灾教育,也可以提高乡村的防灾减灾能力。

事实上,一些互联网企业和科技企业正在进行这样的探索,在河南发生洪灾时,美团的诸多业务条线,包括美团外卖、医药、充电宝、优选、快驴、单车,都参与了应急救援,美团平台上的合作商户、美团骑手、优选社区团长等也都参与到了志愿者队伍中。

美团风险管理委员会应急指挥中心副主任陈海鲤认为,除了积极参与社会的救助,还应该重视企业自身价值链的自救和纾困。美团正在梳理设计一个应急资源包,把美团平台上的各类资源在应急场景下的供、需、送的渠道理清楚,建立一个应急救助联动机制。同时,美团还计划引导平台上的生活服务类商家,提供一个类似“避难所”的功能。

“当灾害发生的时候,商家可以一键打开避难所功能,勾选可以提供的服务,比如餐食、床位、饮用水和药品。这样,有避难需求的人可以实时查看这些信息,取得联络并获得救助。” 陈海鲤说。

推动数字技术“科技向善”

事实上,数字技术不止能造福紧急救援,也对灾后重建、对慈善捐赠有非常大的作用。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洲鸿透露,腾讯基金会在微信上的公益平台,就可以把公益组织、捐赠者和灾区连接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河南洪灾之后,累计有960万人次参与捐款,总金额接近5个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刘洲鸿看来,数字技术在志愿者管理、慈善物资的管理上,显然可以发挥更为快捷、更加透明的作用。

从汶川地震,到新冠肺炎疫情,再到河南水灾……推动数字技术走向科技向善至关重要。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孙怡表示,从社会动员、资金筹措、救援信息的供需匹配、救援队伍保障与协作、科普宣教等方面,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工具的连接和赋能,将无数人的善举,凝结成为救灾中不可忽视的社会化力量。应急体系数字化的进程,也是数字技术创新、产品模式升级的缩影。

作为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常务理事,李雪峰指出,在数字时代,应急管理应该建立更加人本、更加精准的体系,着力培育和维护一个智慧应急的生态,用最先进的数字技术来支撑应急救援工作。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