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阜新发现早白垩世晚期恐龙动物群

2022-03-16 12:17:37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16 11:53:37
选择字号:
辽宁阜新发现早白垩世晚期恐龙动物群

 

阜新恐龙群复原图 画师 神棘

 

海州露天煤矿原址。课题组供图

 

3月16日,《白垩纪研究》刊发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古生物学者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对辽宁省阜新盆地产出的恐龙足迹的研究,发现了一个高度多样化的早白垩世晚期恐龙动物群。

阜新组的足迹化石显示出了多元化的兽脚类足迹形态,而鸟脚类足迹的出现则填补了其骨骼化石记录的空白。

这些来自海州露天煤矿的不同形态的足迹,可能分别代表了多样化的中小型兽脚类,如似鸟龙类、虚骨龙类、鸟脚类等。

总体上看,阜新地区的恐龙足迹揭示了一个比以前更加多样化的恐龙动物群,大大丰富了目前已知的阜新生物群的多样性,有助于深度提高我们对该生物群的认识。同时,阜新地区所蕴含的有关恐龙足迹化石的巨大潜力,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

阜新海州露天煤矿位于医巫闾山支脉北缘,曾是亚洲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露天煤矿,后转型为中国首批国家矿山公园之一,曾产出了丰富的植物化石。

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的沙海组和阜新组中的生物群被称为"阜新生物群",产出丰富的叶肢介、植物和脊椎动物化石。

其中,沙海组中的恐龙骨骼化石包括了基干巨龙形类、基干新角龙类和禽龙类,而阜新组中具有鉴定意义的恐龙骨骼材料——牙齿,代表了甲龙类和兽脚类恐龙(包括窃蛋龙类和驰龙类)。

早在1960年,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杨钟健,就曾报道过我国东北地区阜新组的含煤地层中发现的恐龙足迹,但化石标本细节不详。

1983年,阜新矿业学院(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学者简略报道了在辽宁省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发现的一枚足迹化石。

2006年,一支中日美等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考察团在该矿区发现了五个恐龙足迹,石膏模型保存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

2020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古生物教研室副教授邢立达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学院教授尹志刚、教授高莲凤、王燕博士等地层古生物专家团队合作,针对该校辽西地质古生物博物馆藏品中三个来自海州露天煤矿的三趾型恐龙足迹与美国标本展开了系统研究,并对此前报道过的来自辽宁阜新组的所有足迹进行了重新观察、研究和修正。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西地质古生物博物馆珍藏了迄今为止阜新组中保存最好的足迹标本。

研究表明,阜新组的含煤地层中至少有五种不同形态的恐龙足迹,即小型跷脚龙足迹、亚洲足迹属、似鸟龙类足迹、中等大小的四趾型兽脚类足迹以及小型鸟脚类足迹。

其中,跷脚龙足迹、亚洲足迹、似鸟龙类足迹和鸟脚类足迹皆为三趾型,标本长度分别为14厘米、27厘米、29.5厘米和10厘米,长宽比分别为1. 6、1.2、1.1和1.0,四趾型兽脚类足迹标本长20.3厘米,长宽比为1.2。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5667122000544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script src="/html/js/share.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打印  发E-mail给: 
    
 

阜新恐龙群复原图 画师 神棘

海州露天煤矿原址。课题组供图

3月16日,《白垩纪研究》刊发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古生物学者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对辽宁省阜新盆地产出的恐龙足迹的研究,发现了一个高度多样化的早白垩世晚期恐龙动物群。

阜新组的足迹化石显示出了多元化的兽脚类足迹形态,而鸟脚类足迹的出现则填补了其骨骼化石记录的空白。

这些来自海州露天煤矿的不同形态的足迹,可能分别代表了多样化的中小型兽脚类,如似鸟龙类、虚骨龙类、鸟脚类等。

总体上看,阜新地区的恐龙足迹揭示了一个比以前更加多样化的恐龙动物群,大大丰富了目前已知的阜新生物群的多样性,有助于深度提高我们对该生物群的认识。同时,阜新地区所蕴含的有关恐龙足迹化石的巨大潜力,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

阜新海州露天煤矿位于医巫闾山支脉北缘,曾是亚洲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露天煤矿,后转型为中国首批国家矿山公园之一,曾产出了丰富的植物化石。

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的沙海组和阜新组中的生物群被称为"阜新生物群",产出丰富的叶肢介、植物和脊椎动物化石。

其中,沙海组中的恐龙骨骼化石包括了基干巨龙形类、基干新角龙类和禽龙类,而阜新组中具有鉴定意义的恐龙骨骼材料——牙齿,代表了甲龙类和兽脚类恐龙(包括窃蛋龙类和驰龙类)。

早在1960年,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杨钟健,就曾报道过我国东北地区阜新组的含煤地层中发现的恐龙足迹,但化石标本细节不详。

1983年,阜新矿业学院(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学者简略报道了在辽宁省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发现的一枚足迹化石。

2006年,一支中日美等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考察团在该矿区发现了五个恐龙足迹,石膏模型保存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

2020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古生物教研室副教授邢立达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学院教授尹志刚、教授高莲凤、王燕博士等地层古生物专家团队合作,针对该校辽西地质古生物博物馆藏品中三个来自海州露天煤矿的三趾型恐龙足迹与美国标本展开了系统研究,并对此前报道过的来自辽宁阜新组的所有足迹进行了重新观察、研究和修正。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西地质古生物博物馆珍藏了迄今为止阜新组中保存最好的足迹标本。

研究表明,阜新组的含煤地层中至少有五种不同形态的恐龙足迹,即小型跷脚龙足迹、亚洲足迹属、似鸟龙类足迹、中等大小的四趾型兽脚类足迹以及小型鸟脚类足迹。

其中,跷脚龙足迹、亚洲足迹、似鸟龙类足迹和鸟脚类足迹皆为三趾型,标本长度分别为14厘米、27厘米、29.5厘米和10厘米,长宽比分别为1. 6、1.2、1.1和1.0,四趾型兽脚类足迹标本长20.3厘米,长宽比为1.2。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5667122000544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