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记者魏依晨 通讯员高芸)4月27日,《自然》杂志发表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我国科学家在国际农业动物领域首次发现宿主基因组中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的因果突变,并系统阐明了其作用机理。这对于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出发培育节粮型和快长型生猪新品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黄路生教授团队用12年时间前瞻性地构建了全球唯一的由八个不同的商业品种及中国地方猪种混合杂交而成的嵌合家系第六及第七世代群体,并以两个世代1500多个家猪个体的5100多份样品作为研究材料。通过严格控制饲料、饲养、健康及环境条件,从五个方面系统研究了宿主遗传对肠道菌群组成影响,发现同一个体不同发育阶段及肠道部位菌群组成的异质性,发现肠道菌群组成及丰度的可遗传性,鉴别影响不同阶段及不同部位肠道菌群组成的宿主基因组变异位点,发现并验证ABO血型基因是影响特定肠道丹毒丝菌科相关细菌丰度差异的因果基因,系统研究并解析了宿主基因组因果突变位点影响肠道丹毒丝菌丰度的机制,证明了宿主遗传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肠道中特定菌群的组成和丰度。
据悉,这是迄今为止江西省和中国畜牧学领域首篇在《自然》发表的研究长文,同时也是国际猪基因组与遗传育种领域近20年来第三篇在《自然》发表的研究论文。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