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田晓航、王璐)16日将入伏。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刘继海提醒,高温天气下中暑容易发生,而及早干预可有效缓解症状,避免中暑发展为热射病。
刘继海介绍,中暑属于夏季常见急症,长期在高温和(或)高湿环境下停留就可能发生中暑,老年人、儿童、孕妇等体温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的人群在酷暑天气里更易中暑。
“最近报道较多的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刘继海说,按照临床表现由轻到重,中暑可分成先兆中暑、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这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如果最开始有轻度不适能被及时发现、处理,就不至于发展到最严重的情况。”
中暑了怎么办?刘继海介绍,先兆中暑者经常会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如能及时转移到相对清凉的环境,再注意补水,症状可以完全缓解。而热痉挛者除了头晕、乏力外还会大量出汗并伴有肌肉痉挛,要让热痉挛者快速转移到相对清凉的环境下休息,同时补充水和电解质,即饮用通常所说的矿物质水,可有效缓解症状。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未能及时处理,病人可能会进入热衰竭阶段。”刘继海说,这一阶段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血压下降,同时全身状况会变差,但神志基本清醒。此时病人往往体温达到38℃至39℃,也可能同时存在头晕、乏力甚至痉挛等表现,需到医院采取静脉输液和补充电解质等治疗措施,同时要有效降温。
刘继海提醒,在热衰竭阶段如未及时干预和治疗,患者可能体温进一步升高且往往超过40℃,出现神志障碍或者昏迷,进入热射病阶段,存在死亡风险。由于体温过高,最严重情况下会产生脑细胞损伤,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可能造成一系列严重后遗症。对此,首要治疗以降温为主,减少高温对机体的持续损伤,同时配合其他治疗手段,尽可能保护患者脏器功能。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