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信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风险评价指标获揭示

2022-11-05 05:31:28    来源:中国科学报    


【资料图】

近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张秀兰团队展示了基于新型扫频源前节OCT(SS-OCT)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房角结构进行精细评价,阐明了特征性解剖学指标ITC具备优良的PACG诊断和疾病风险评估效能。相关研究以长文论著的形式发表于Ophthalmology。这是该团队自2021年8月以来在Ophthalmology发表的第4篇原创文章。

该研究是一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单位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由香港大学教授Christopher Kai-shun Leung于2017年牵头,组织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张秀兰、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Shan Lin、日本东京大学教授Makoto Aihara和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教授Tin Aung,协同各自团队,历时三年完成。其中,张秀兰团队在中山眼科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平台支持下,入组了最大量的多人种、多疾病分期的PACG研究数据,在此课题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按照国际分类,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可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可疑房角关闭(PACS)、原发性房角关闭(PAC)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三者可统称为原发性房角关闭疾病(PACD)。PACD对患者视功能损伤极大。虽然PACD发病人数约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一半,但其致盲率是后者的数倍。早期筛查、诊断进而干预对减少PACD相关盲尤为重要。目前,PACD诊断的金标准为房角镜检查,临床上房角关闭被定义为房角180°范围不可见后部小梁网(功能小梁网)。

虹膜-小梁网接触(iris-trabecular contact, ITC)是PACD的特征性解剖学改变指标。有ITC的眼睛发生虹膜周边粘连及高眼压的风险更高。但在房角镜下精确辨别ITC很困难,存在诸多干扰因素,比如临床上对周边虹膜和小梁网之间的贴合度的判断是主观的,不经意的角膜压迹和不可避免的照明会影响ITC的观察。前节OCT能够在黑暗环境中对前房角进行成像,比房角镜呈现更精确的ITC区域。

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系统验证基于前节OCT图像的ITC分析在PACD诊断中的效能,且ITC范围是否与PAC/PACG的风险有关尚未确认。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应用扫频源前节OCT(SS-OCT)对前房角进行360°成像,以正常眼作为对照,建设PACD患者的ITC参考数据库,以确定PACD患眼的ITC范围,并研究其与PAC/PACG的关系。

该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共纳入394个正常眼以得出PACD诊断的阈值,即房角开放距离AOD500/小梁网虹膜空间面积TISA500的第5或第10百分位,并验证以上阈值及ITC范围大小对PACD的诊断效能。第二部分共纳入119名对照和170名PACD患者(94名PACS患者,76名PAC/PACG患者),以探索ITC500(定义为AOD500 = 0mm或TISA500 = 0mm2)范围大小与PAC/PACG之间的关系。每个受试者随机选取一只眼睛进行前节OCT成像。

研究结果显示,AOD500或TISA500比ITC500具有更高的PACD诊断效能(诊断开角或闭角),前者的AUC比后者平均高0.04-0.06。第二部分研究主要探索ITC是否可用于PACD疾病分级。在170只PAC/PACG眼中,较小的一部分,约15.3%-17.6%未发现ITC。31.8%的患眼AOD500=0mm范围大于180°,35.3%的患眼TISA500=0mm2范围大于180°。逻辑回归显示,由前节OCT确定的ITC500范围与患PAC/PACG的几率有关;ITC500范围每增加10°,患PAC/PACG的几率就增加5%(P<0.001)。

该研究表明基于前节OCT的ITC分析能够精确鉴别存在解剖性房角关闭的眼睛。ITC范围与PAC/PACG的患病几率有关,ITC的360°评估可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风险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ophtha.2022.08.017

[责任编辑:h001]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