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界”文化节 颁发“奥斯卡”

2022-11-14 16:37:13    来源:中国科学报    


(资料图)

11月12日,上海海洋大学第十六届蟹文化节暨2022年“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举行。文化节同时开展水产科技科技成果发布、丰富多样的蟹文化展,传播我国河蟹的产业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等,助推河蟹产业的科技文化升级,促进河蟹产业的融合发展。

此次大赛虽受疫情影响,仍有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湖南、湖北、江西等8地近100家单位选送的2300余只河蟹角逐全国河蟹产业界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奖”。最终,江西吉水县盘古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选送的河蟹摘得“蟹王”(569.8克)桂冠,“蟹后”(433.2克)则被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原种场收入囊中。

上海有中华绒螯蟹故乡之称,长期以来上海河蟹种源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为全国河蟹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50年代,上海海洋大学陈子英、汪天生等首次发现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产卵场在崇明外长江入海口的半咸水扇形带上,证明崇明是长江水系河蟹的故乡,从此开创了河蟹养殖研究及技术推广的先河。

1974年,上海海洋大学梁象秋等首次在实验室再现了河蟹幼苗生活史,为人工河蟹育苗奠定了生物学基础。“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获得者、上海海洋大学校友赵乃刚从1973年至1984年,克服种种困难,以严谨的科学精神,在滁州城西水库的荒岛上坚持试验研究11年,发明了“河蟹繁殖的人工半咸水配方及其工业化育苗工艺”。

20世纪90年代起,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工程首席专家王武等致力于河蟹生态养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21世纪初,李思发等研究制定了中华绒螯蟹的种质国家标准。2007年,由王武教授首创全国河蟹大赛,有效促进了河蟹养殖技术进步和河蟹产业发展,使河蟹产业成为全国科技致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由王成辉团队选育的“江海21”更成为河蟹养殖业的宠儿,深受市场欢迎。

目前,上海海洋大学已有50多名教师、研究生组成的河蟹技术研究及推广服务团队,是国内科教机构中人数最多的团队。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师生深入养殖一线创造的“当涂模式”“宝应模式”“宁夏模式”等养殖模式,深入当地养殖户欢迎,因地制宜后,在全国推广。近日,上海海洋大学以大闸蟹特色产业助推延安黄龙经济发展为题材报送的“让绿水青山变成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项目入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责任编辑:h001]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