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基础研究是科技大厦最重要的“地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利用先进技术和亚洲最大的化石标本馆藏中心,正在把古生物学这个“冷板凳”坐热。践行二十大精神,瞄准基础研究,科研团队将如何推动我国古生物学研究走向国际最前沿?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卢静:全世界也就中国有这些完整保存的三维古鱼(化石),最重要的是它身上还保留了很多和我们人类特征,比如说我们的下颌、上颌骨等等相关的特征。
【资料图】
这一块块珍贵的化石都来自我国西南地区,聚焦古生物学这门基础学科,古脊椎所在“从鱼到人”的关键环节、物种演化策略、华夏文明探源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更新了传统认知。迈上新征程,如何把古生物学这个冷门学科继续做热、做好?古脊椎所的科学家们展开了一场深入地探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 邓涛:二十大报告提出来加强基础研究,脊椎动物演化和人类起源就是非常典型这个方面的研究。二十大报告也强调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在科技创新的体系里面,高水平的技术手段的应用尤其关键。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刘俊:我们是有新方法,但是我们现在平台确实有些东西到了瓶颈,也需要用更新的、更好的一些手段,更多地提取化石上面的信息。
技术手段的革新成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古脊椎所拥有亚洲最大的化石标本馆藏中心,如何发挥化石资源的优势,从中破解更多的生命密码?践行二十大精神,目前,古脊椎所正推进与高能物理所以及自动化所的合作攻关,未来还将首次利用大科学装置平台来展开古生物学的研究。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主任 朱敏:北京光源也在建设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专门用于古生物的线站,它的能量会更高,使得我们能更清晰地去解析古生物化石内部的一些结构。
基础研究工作往往是辛苦而枯燥的,在短时间内难以看到科研成果,坐“冷板凳”是常态。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也是古脊椎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这也为科研团队破解人才难题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80后”的付巧妹回国短短几年,就创立古DNA研究实验室,组建起一只勇于创新的年轻团队,推动我国古DNA研究进入世界前列。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参会回来之后,付巧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也把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视不断分享给身边的年轻科研人员。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付巧妹:二十大报告出来,对这个基础研究的重视,给我们基础研究人员很大的信心。这几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使得)青年人可以减负地进行一些很重要的工作。
“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二十大报告对于科技人才的重视,让在基础研究自由探索的付巧妹更有干劲,也开始带着团队一起部署新的行动计划。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付巧妹:在行动上就像报告里提到的,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比如我们可能要跟人工智能,还有,有可能需要跟比如说像病原菌等(结合),这样可以把很重要的一些关键问题能够更深入地解决。
目前,古脊椎所正在积极参与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规划制定工作,拟围绕高能光子源、建设全球首个专门针对古脊椎动物演化、人类起源与古人类遗存研究的同步辐射光源成像和测试平台。按照计划,还将建设集化石采集、研究、保护、利用和大数据模拟为一体的世界级 “开放式”研究支撑平台。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倪喜军:现在古生物学这个学科面临着革命性的改变,我们非常希望能够跨出这一步,实现一个研究的高地,改变已有的研究范式。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 邓涛: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推动建设我国首个考古和人类演化相关领域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吸引本领域国际研究中心进一步向中国转移,不断探索交叉学科新兴方向,拓展学科领域边界,建成本领域的国际学术高地和世界人才中心。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任梅梅 李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