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简讯:“微众学者”郑子彬:今年IEEE最年轻华人会士,学生叫他“彬哥”

2022-12-27 20:36:24    来源:

今年进入“不惑之年”的郑子彬,接连收到来自学术界对他的肯定——


【资料图】

11月21日,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公布新一届Fellow名单,他因“对区块链可靠性工程的贡献”入选,成为本届获选人中最年轻的华人学者之一;

12月7日,2022年度ACM杰出会员名单公布,他是23名获选的华人学者之一,因其在计算机领域的贡献获表彰。

不仅如此,40岁的郑子彬还获得了多项学术成绩:他和团队的研究成果多次发表于本领域国际顶刊顶会,论文谷歌学术引用超过25000次,2020~2021年连续2年成为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科学家,2022年又成为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

“我只是较早进入一个当时尚未被看好的研究领域,这个领域恰恰又慢慢‘火’了。”面对《中国科学报》的专访,郑子彬说这不是故作谦虚:“我们有一支很给力的团队,大家长期在软件可靠性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坚持长期主义,人总是容易高估自己一年能做的事,低估自己十年能做的事。”

更值得称道的是,郑子彬团队的高被引的论文并不在“天上”,相反十分接地气。在产业界,微众银行注意到他们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很有落地前景,早早地展开了合作,并锁定他入选首届“微众学者计划”,提供百万科研经费支持其在产业一线的探索。

学生们叫他“彬哥”

2007年,郑子彬进入香港中文大学读博士,开始软件可靠性的研究。他在港中文的导师,是软件可靠性领域知名学者、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教授吕荣聪。吕教授除了在学术上把他带入门,还在许多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他。

“读博时,感觉身边的同学都特别厉害,师兄师姐们也都是‘牛人’,我因此从不敢放松,几乎每天都是‘科研—睡觉’两点一线,当时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不知道该怎么让自己停下来休息。”郑子彬说,那样的环境会倒逼一个人快速成长。

这个环境中,导师吕荣聪反而是个例外:“他从不push我们,反而常常给我们解压。”郑子彬回忆说:“导师没什么架子,让大家叫他Michael,从不发脾气。实验室搞团建,他开个车,一趟一趟地把大家接送到目的地,笑眯眯地说自己是搞服务的。”

吕荣聪这种风格被郑子彬带到了他在中山大学的课题组。他注重学生的自我驱动,较少push学生,早年间甚至还经常在课题组放电影给大家减压,尽量给大家一个宽松的环境。在他的课题组,大家也不喊他郑老师,无论公开场合还是私底下,都叫他“彬哥”。

“我觉得宽松的环境和周围都是优秀的人,这两点最利于创新。我不太喜欢条条框框、墨守成规,更不喜欢用严格的打卡来约束同学们——他们是来创新创造的。”

郑子彬说,他也不喜欢让学生“延毕”,“除非确实有特殊情况,我希望他们都顺利按时毕业。”

中山大学InPlusLab区块链与智能金融研究中心

做学术要有远见,还要锲而不舍

谈到自己刚到不惑之年就取得的学术成绩,郑子彬意味深长:“既然选择了一个研究方向,为了不辜负自己和团队,我能做的就是一直坚持。”

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自己当年入行区块链可靠性研究的时候,这在学术圈还是个陌生甚至不那么受待见的领域:“别人一听我说是搞区块链的,可能都会不自觉地想‘他怕不会是个江湖骗子吧?’其实我能理解,那时公有链的一些炒作和庞氏行为影响了技术的社会认可度。”

他还记得有个学生跟他讲,学生在宿舍跟其他同学讲是跟导师做区块链的,当场就有同学开玩笑:“你们研究的这个是不是很容易‘进去’?”

“当时的热度主要在产业界,学术界讨论较少。”郑子彬说,即便在如此背景下,他还是坚持做下来了。第一,他觉得互联网发展的脚步不停歇,数字资产在网络中的流转,绕不过信任和安全成本这一关键问题,区块链技术在这方面很有潜质;其次,任何新兴技术从出现到真正大规模应用都需要时间验证,一时不被认可也是常态。

在软件可靠性及区块链可靠性的方向坚持过程中,有两篇论文让他记忆犹新。

2010年,还在读博的郑子彬把一篇关于软件服务可靠性的文章投到软件工程领域的旗舰会议——国际软件工程大会(ICSE),居然一举高中,拿到该会议的最佳论文奖:ACM SIGSOFT杰出论文奖。这让他倍感鼓舞。但第二年,当他把做的更好的工作再次投稿,结果居然是被拒。

“这说明文章被拒不代表质量不好,要锲而不舍多尝试,有时还需要点运气。”郑子彬诙谐地对《中国科学报》说:“同时也说明不能把获最佳论文奖这种‘不靠谱’的事当做科研的目标。”

他坦言,他和团队所获得的很多奖项确实是不期而来的。2016年,他牵头撰写了一篇区块链研究综述文章,梳理了区块链技术面临的挑战、学术界可以发力的方向等,结果此文在后来入选硅谷洞察研究院发布的“2018区块链顶尖论文及学者榜单”,当前其谷歌学术引用超3600余次。

“我们只是做了相对前瞻性的工作,剩下的就交给时间。”郑子彬说,前瞻性研究往往意味着比别人承担更多的风险,但他们比较幸运,“赶上了风口”。

现在,尽管大多数人感知不深,但区块链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比如互联网法院、供应链金融、健康码互通互认等场景有了深入的应用。

“未来,区块链技术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会比较大,因为它改变的是生产关系;而很多其它的信息技术,比如人工智能等主要是提升生产效率。”郑子彬告诉记者。

郑子彬

不让好的研究明珠暗投

智能合约是区块链系统中的重要部分。但在智能合约生态中,存在大量的欺诈行为和异常、缺陷等问题。围绕智能合约中的“庞氏骗局”,郑子彬团队曾提出一个机器学习框架,该方法通过对合约账户资金流特征和代码层面特征的建模分析,识别准确性达90%。他们把这个框架在真实场景中试用,发现了400个真实的庞氏骗局。

“这是有用的研究,可以为平台提供预警,减少用户损失。但是我们从研究层面给普通用户提供预警的效果不见得好——研究是研究,与真正落实应用存在一定的距离。”郑子彬告诉《中国科学报》:“要真正让预警落地,需要有企业去使用这些技术,进而提供常态化的预警服务。”

产业界没有让这些研究明珠暗投。例如,郑子彬入选“微众学者计划”的项目,就是将智能合约安全性落地的一项研究。

微众银行区块链底层平台研发负责人李辉忠向《中国科学报》介绍说,在微众银行牵头研发的FISCO BCOS开源区块链底层平台的智能合约场景中,他们与郑子彬团队共同构建了一个易于应用、性能高效的智能合约一致性验证及安全性验证的平台。简单来说,这个工具是要给智能合约挑错,但从代码源头环节,它的功能其实是“保证智能合约是对的”。

“在软件系统,证明是对的比挑错难得多。代码实现的结果跟合约设计的初衷是否一致?这正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李辉忠解释说:“提出需求的人与实现合约的人往往不是同一个人,根据需求描述撰写出来的代码,是否能真正满足需求方的期望,这是研究的难点。”

最初立项时,李辉忠心里还有些打鼓,担心项目结果难及预期。没想到郑子彬团队凭借领域积累和对技术的理解,给出了初步的解法并进行了工程实现,在微众银行一些场景中得到验证和应用。

“信任机制是区块链开发中的焦点。它需要我们事前做好,而不是依赖事后打补丁。这样的技术验证手段,对我们而言是重要而急迫的。”李辉忠告诉记者。

郑子彬也乐于开展这样的研究:“我们这个领域,如果只在学校做,多少有点闭门造车;而通过跟业界合作基于应用场景开展研究,我们就能做出一些匹配真实需求的工作。”他还直言,带着学生在“沉浸式场景”中搞开发,学生也有明确的目标和deadline,大家都“乐此不疲”。

与微众银行合开区块链课程,爆火

长期在区块链方向的研究探索,郑子彬觉得有必要让对区块链感兴趣的同学更加了解区块链这个“新兴物种”,不仅仅要知道区块链是什么,更要了解区块链有哪些潜在应用领域,以及我们国家对区块链的相关政策。不能提到区块链就“稀里糊涂”,从而造成概念及认知上的混淆。

2019年,郑子彬与微众银行合作,在中山大学开设《区块链原理与技术》本科课程。没想到课程一开,郑子彬就被同学们选课的热情震撼到了:原本只有200个选课名额,选课人数多达500余人,甚至还有博士生前来旁听。

《区块链原理与技术》课程实景

在这门课上,郑子彬也十分注重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基于微众银行提供的FISCO BCOS底层开源平台及全套开源组件的强大性能及易用性,他在作业中要求选课的学生独立开发一个区块链应用项目,以此来达到“练中学、学中练”的目的。

“我们也获得了作为工程师进校园与学生交流的宝贵机会”,李辉忠说,“与同学们交流除了将微众区块链技术介绍给他们,更能让我们直观地了解学生开发者的想法,对我们产品的开发迭代有很大帮助,我们也欢迎同学们加入到FISCO BCOS开源社区建设中来,为FISCO BCOS的开源生态建设贡献力量。”

“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郑子彬说出了他的“小心思”。后来他们还合开了《区块链及分布式系统实训课程》,丰富了中山大学的区块链课程体系。他觉得,校企联合的授课模式,还有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区块链,为同学们以后的学术研究及就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责任编辑:h001]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