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丽云
记者1月9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团队,通过对大豆生产田进行多年多点网格化取样和多种成分的系统分析,全面揭示了我国大豆营养成分的地理分布规律,提出了中国大豆品质区划方案,为指导我国优质大豆生产基地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食品研究》杂志。
据该院韩天富研究员介绍,我国是栽培大豆的起源国,大豆种植区域分布广阔,品种类型多样,生态条件及耕作制度复杂,不同地区的大豆品种类型和籽粒品质组分差异较大,但目前对我国大豆品质的地理分布规律仍不清楚,缺少来自实际生产的大规模采样和多性状分析数据支持。
为阐明大豆品质的地理分布特征,该研究团队依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30个综合试验站及150个科技示范县,从中国29省(区、市)的大豆生产田收集样品1792份,对蛋白质、脂肪、脂肪酸、功能性成分、抗营养因子等共计33种营养品质性状进行了定量理化分析,并完成不同营养成分的可视化地理分布图。研究表明,我国大豆籽粒中粗蛋白、可溶性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现出明显的由北向南递增趋势;粗脂肪(高寒地区例外)、磷脂、皂苷、类胡萝卜素、露那辛含量呈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寡聚糖、异黄酮、生育酚含量高的大豆呈点片状分布。
根据大豆营养成分的地理分布、气候条件和栽培制度,在已有大豆栽培区划和品质区划方案基础上,该团队将中国大豆产区划分为北方春大豆高油高功能成分区(Ⅰ区)、黄淮海夏大豆高蛋白区(Ⅱ区)和南方多作大豆高蛋白高纤区(Ⅲ区)3个大区,并进一步细分为10个亚区。
针对各区品质特点,该团队提出了中国优质大豆产区布局建议,其中,东北北部高寒地区(I1)具有发展功能型食用大豆的独特优势,宜重点发展豆浆、豆腐、豆芽等食用大豆原料生产,建立蛋脂均衡、功能型成分丰富的食品专用大豆生产基地;东北中南部(I2)是高油高产大豆适宜种植区,可建立高油大豆集中产区,增强我国油用大豆自给能力;黄淮海南部地区(Ⅱ6)大豆蛋白质含量较高,可将该区域作为蛋白加工原料基地。各地均有高蛋白、高油和功能型大豆品种,可根据市场需要,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大豆生产。
(科技日报哈尔滨1月9日电)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