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音乐在人类社会中已有长久的历史,并随社会变迁与文化互融共生,共同支持人们的日常生活。虽然人们常说“音乐无国界”,但不同地域和生存环境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进而影响音乐的种类与风格。已有研究表明,听者会基于统计分析为特定类型与风格的音乐建立内部模型,并据此预测乐曲的发展。那么在我们聆听中国传统民歌和西方音乐时,我们利用基于不同文化熏陶和适应(enculturation)而形成的内部模型感知不同文化音乐是否会有不同?
文化距离假说(cultural distance hypothesis)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听者更容易预测与自身文化背景更相似的音乐结构。为了检验这一假设,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杜忆研究组与丹麦奥胡斯大学音乐与脑研究中心开展了一项合作研究,借助音乐的信息动力学模型(the Information Dynamics of Music),使用信息量(information content)这一指标量化中西方音乐与各自文化之间的距离,对文化距离假说进行跨文化实证研究。
研究共招募100名中国被试与99名德国被试,年龄均在18-35周岁之间,且平时常听的音乐大多为西方流行音乐。在实验中,被试会听到分属于中西方音乐文化,但文化归属或清晰或模糊的音乐片段,即文化距离可近可远的音乐片段,并判断当前听到的音乐来源于中方还是西方文化。同时通过内隐联想测试、大五人格问卷记录被试的内隐文化偏向和人格特质,以及音乐能力测试、音乐经历问卷记录被试的音乐能力(图1)。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