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资讯丨原创数学话剧:在演绎中感知数学魅力

2023-03-11 12:47:26    来源:中国科学报    

清幽宁静的“竹里馆”,《几何原本》与《九章算术》两本巨著跨越时间与空间“相遇”,“《几何原本》”身着淡雅青色连衣裙,犹如“雅典女神”,“《九章算术》”则一身汉服,好像一位儒雅的算学先生走出书卷,走近眼前。

它们做客主持人“柳形上”的“竹里馆”系列访谈节目,迥异不同的特色与传奇故事娓徐徐展开......

“经由数学之桥,我们可以连接中国与世界。”这是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以下简称数学学院)原创数学话剧“当《几何原本》遇见《九章算术》”的演出现场。


(资料图)

伴随着这一话剧的谢幕,数学学院在探索数学话剧作为数学普及和文化传播实践中走过了10年。

枯燥与有趣、艰涩与美妙,看似差之千里的两种体系,在融合中演绎出数学的想象力,传递着人文的哲思。

当《几何原本》遇见《九章算术》

有一枚定理在那里闪烁、学无王者之道、算术曰《九章》、静听徽注之声、祖暅的梦想、阿基米德的空间、万有引力的杠杆......当《几何原本》遇见《九章算术》话剧共有7幕12场,欧几里得、刘徽、祖冲之父子、阿基米德、牛顿、秦九韶、李冶等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外数学家,跨越时空,相继登场,讲述他们在数学历史和人类文明历史上印刻下的思想与著作,以及诞生背后的故事。

《几何原本》成书于公元前300年左右的地中海世界,《九章算术》最晚成书于公元一世纪的古代中国。如果说《几何原本》是西方数学的“瑰宝”,那么,《九章算术》则是中国数学的“元典”。

“我们希望以一个国际化的视野来讲述中国古代数学辉煌灿烂的历史。”谈及创作初衷时,编剧、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刘攀告诉《中国科学报》,借助想象中的数学文化类节目——“竹里馆”,他赋予了两本巨著“人”的言行与思想,拆解各自所包含的有趣故事,让两本巨著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世纪对话。

华东师范大学播音主持专业本科生金涵笑饰演“《几何原本》”,她说,古希腊人崇尚理性和智慧,乐于幻想,喜欢用哲学的头脑来思考问题,在反思和质疑中追寻了最纯粹的真理。

“这一点在古代中国却是不同的。”饰演“《九章算术》”的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数学博士生徐佳轶说,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使用和思维的直观性,这使得中国古人研究数学以日常应用为目的,作为中国独一无二特有的计算工具,算筹的使用对算法、计算等产生了重要作用。

知古可鉴今,推陈出新知。刘攀不仅希望通过这部话剧传播数学知识和思想,更希望观众们从古代数学家们的思想中汲取智慧。最后,他让故事回到了现代,回到了“古为今用”最为典范的案例、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新里程碑”——吴文俊“数学机械化”。

正是受到中国古算思想的启迪,吴文俊先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创立了数学机械化理论,其所开创的中国数学机械化方法已在几何定理的证明、物理规律的发现、机器人学、计算机视觉以及促进现代数学研究等重大高科技的前沿领域实现了成功的应用。

“中国古代数学大有用武之地,这也是数学教育工作者灵感的源泉。”刘攀说。

数学与话剧的碰撞

当《几何原本》遇见《九章算术》是刘攀创作的第22部原创话剧。在刘攀看来,与2012年参与创作的第一部话剧相比,这部更显“成熟”了。

创作数学话剧的想法来自一次话剧比赛,2012年上半年,数学学院为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组织了一场话剧比赛,主题不限,每个班级选取经典话剧片段自排自演,刘攀受邀观看比赛。

“大家对数学系学生的刻板印象就是古板、不善言辞,可是这次比赛却出奇地精彩,同学们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刘攀想到:将数学元素融入话剧或许能够更好地做数学普及和文化传播。

做这件事,刘攀有一定的积累,作为华东师范大学通识课《几何原本》《数学文化传播》的授课教师,他从教多年,对数学历史、数学家故事、数学人文精神等熟稔于心。

当然,刘攀也有一定的“担忧”,他坦诚,他不是专业的编剧,参与话剧活动的演员、导演、道具、服装、场务等都是非专业的。

对刘攀来说,“敢创作”是最关键的一步。他主笔创作的第一部话剧名为《无以复伽》,围绕着天才数学家伽罗瓦的传奇一生而展开。

“这部剧的内容更多基于想象而展开,架构上也类似于对话,回过头来看,还是有些‘稚嫩’的。”刘攀笑谈。

电影也是刘攀话剧创作地灵感来源,2013年,《盗梦空间》让刘攀有了在话剧《物竞天哲》中设计“梦境”的想法,故事随着一位同学在课堂上进入“梦境”而徐徐展开,在梦里,一场“谁先发现了微积分”的辩论激烈上演。

后来,随着不断地读书、查阅资料,不断地沉淀,同学们在排演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打磨,逐渐有了些创作的直觉,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剧本越发成熟。基于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的话剧创作,成为了刘攀努力的方向。

一直以来,如何平衡数学的深奥与话剧的故事性,是刘攀最为关注的。

“直到现在,我也不能说平衡得很好,我们只是不断地在完善。”刘攀笑着说,他们的初衷是,一方面尝试将话剧作为数学文化教育的新模式,让数学文化更好地走进学生的生活,帮助更多的学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理解数学和数学活动的本质,感悟数学背后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通过演出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数学、喜爱数学。

如今,华东师大数学科学学院建立了一支数学话剧青年团队,一共创作和排演了20余部数学话剧,高斯、狄利克雷、黎曼、希尔伯特、华罗庚、陈省身、张益唐等历史上以及当前国际上最为有影响力的数学家由此“走近”大众身边。迄今,话剧团数学文化公益展演逾36场,足迹从华东师大校园到周边中学,成为提升学生和大众科学人文素养的教育形式。

数学的种子在悄悄发芽

一个很有趣地现象是,在每年一度的话剧活动里,有不少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参与,化学、物理,甚至教育学、新闻传播等人文科学专业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数学作为被不少文科生“头疼”的学科,他们能学得懂、演得好吗?

播音专业本科生刘铉劼和马赫擎是话剧“当《几何原本》遇见《九章算术》”的两名导演,同时也参与其中的表演。

刘铉劼坦承,招募演员时,消除同学们对数学的畏惧心理,敢于走上台是重要“关卡”。“我们的心态在于重在参与。事实上,剧本创作时,刘老师做了最大程度的简化,对数学知识的深入循序渐进,对我们文科生来说也更容易接受。”他告诉《中国科学报》,把理科课程和繁琐公式呈现在表演当中、融入故事之中,会让数学变得更加有趣。

事实上,数学并非“孤岛”,数学历史揭示了数学与物理、天文、航海、建筑、艺术、文学、历史、哲学等人类其他知识领域的密切关系,通过演绎,学生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价值。

马赫擎也表示,为更好地演绎话剧,她和小伙伴们会主动查阅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公式背后的来龙去脉,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数学文化的“自我传播”了。在话剧排演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不少“意外”,临时换演员、灯光调试出现问题等,“我们线下排练时每天的步数能达到两三万步,由于排练时间比较紧张,在正式演出前,大家几乎都没有好好休息过,直到演出落幕,我们悬着地心才真正落地。”尽管演出结束数月,马赫擎地记忆依然历历在目。

数学教育专业硕士生冷雨航负责整部话剧的统筹工作,她说,数学话剧有着超越数学本身的价值。“团队合作是很重要的品质,大家群策群力完成一件事情,他们会主动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协作的能力。” 

“数学是人的文化活动,人非圣贤,会犯错误。因此,数学历史充满谬误,充满争论,充满挫折和失败。所以,我们今天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乃是稀松平常之事,不必因为暂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刘攀认为,这也是数学话剧的教育价值所在。

近年来,每年都有不少小朋友参与到话剧演出中,于亲身体验中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

在“当《几何原本》遇见《九章算术》”话剧结尾时,一群小朋友在老师们的引领下来到了舞台前,他们瞪大双眼、侧坐倾听,关于数学与智慧的想象力在懵懂少年的脑海中悄然生发......

“这是一种传承,他们是幼儿园或是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台词很少,大多是没有台词的。对他们来说,或许他们不懂其中的数学知识,甚至压根没听说过数学家的故事,但听不懂没关系,就当是一颗数学的种子,种下去,等待着......总有一些,会在未来绽放出灿烂的花朵,这就是数学文化传播最大的价值了。”刘攀说。

数学文化给予前行力量

我们需要培养怎样的数学教师和数学人才?数学大师何时在中国本土诞生?

这是包括刘攀在内的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育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数学文化教育与传播或许是一条重要途径。

数学文化在中国大约最早于30年前兴起,关于数学的人文精神开始广泛提及。近20来,数学文化方兴未艾,已漫步入越来越多大学和中小学的课堂。

数学话剧作为数学普及和文化传播的一种新颖形式,淡化了艰涩的公式,强化了数学纯粹与求真之美。

在刘攀看来,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文明,中国古代数学亦无比的辉煌。不过,在14世纪—20世纪初的这六百年间,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数学落后于西方。于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有一批有志青年为了中华民族数学科学的伟大复兴,迈出了追赶西方数学的有力步伐。姜立夫、杨武之、江泽涵等诸多中国现代数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都在话剧中重新“活跃”在世人面前,为如今中国数学文化的传播和数学强国建设赋予持续前行的力量。

刘攀说,未来,期待能有更多数学人一同参与到以话剧或者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数学普及和文化传播的行列,他也希望将数学话剧走进中小学生中间,让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能更多地感知数学文化的力量。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