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创不是简单地把国外的东西进行国产替代就完了,信创更是新技术突破。”近日,在2023中国·鹤壁信息技术自主创新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指出,信创产业链由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信息安全和云计算平台等部分组成,要依托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强优势产业技术研发,攻克一批前沿基础和战略必争技术,推动建设安全可控信息技术体系。
信创产业当前基础如何?新技术突破还存在哪些瓶颈?如何破解国内外形势带来的困局?院士专家与企业家围绕推动构建安全可控的信创技术体系开展了一场对话。
国际形势倒逼打造信创“新底座”
(相关资料图)
windows黑屏、XP停售、斯诺登事件、XP停服、中兴制裁、华为制裁、俄乌冲突、芯片法案......
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胡伟武几乎经历了我国信息产业所有“低谷”,“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倒逼国内行业和企业使用自主研发的CPU和操作系统,打造一个新的底座。”
在他看来,技术快速迭代、产业链深度重构、资本高度活跃是当前我国自主信息产业面临的三大特点,“我们正在面临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变局。”
20多年来,我国自主信息产业在逆境中披荆斩棘,如今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我们信创产业取得了很多成绩,产业链比较完整,自主研发水平较高,产业集群比较聚焦。当前已经具备发展完整基础软硬件的基本条件。”报告伊始,郑纬民首先提振了产业信心。
在基础硬件方面形成了CPU技术路线,在基础软件方面,数据库主要集中在金融、电信、政府、制造、交通五个行业,国产桌面级操作系统市场份额在逐年提升,麒麟和统信占领操作系统领先地位。应用软件和信息安全领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以完全自研、独立于世界两大架构因特尔和ARM架构的龙芯LoongArch为代表的芯片设计实现了国产替代。此外,过去10年,我国在顶尖超算系统研制和超算系统部署数量都处在国际领先地位。
在专家们看来,信创产业发展迎来最好机遇。
迎难而上将自主进行到底
国外信息技术产业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PC的wintel生态以及智能手机的ARM、Android生态。
“我们学校里学的人工智能技术大多数都是美国的。”郑纬民直言。
他表示,我国当前信创产业虽然取得较大进步,但依然还存在诸多“卡脖子”问题,我国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被纳入实体清单;国产芯片出货量低;美国的人工智能算法开放框架占据着中国90%以上的市场份额;国产操作系统市场份额与核心技术研发投资不足,依靠国外开源技术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国内信创产业在设计及制造环节面临被限制,国产数据库技术路线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信创企业反应适配的工作量和难度太大,缺乏高品质、优体验的新创产品等。
“高效建立自主可控的软硬件生态环境。”郑纬民表示。
“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发现还有更底层的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在胡伟武看来,要构建信息产业国内大循环,有三大环节:基于自主IP的芯片设计、基于自主工艺的芯片生产、基于自主指令系统的软件生态,最终基于自主技术构建自主体系,“我们要将自主进行到底。”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论坛上,面向服务器市场的32核CPU产品龙芯3D5000正式发布,这是通过芯粒(chiplet)技术把两个3C5000的硅片封装在一起,龙芯3D5000采用龙芯自主指令系统龙架构,无需国外授权,具备超强算力、性能卓越的特点,可满足通用计算、大型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的计算需求。
胡伟武表示,国际工艺发展放缓,新工艺边际效益降低;芯片瓶颈转移,算力不断提高,带宽成为主要瓶颈;建成了与国际并列的顶层开源生态系统等,这些让我们的自主化有了更多“底气”。
“四两拨千斤”打造产业生态
信创不只是国产替代,更是新技术突破。
对于未来信创产业高质量发展,郑纬民选一批处于产业链关键位置的头部企业,补齐供应链的短板。深耕行业应用场景,推进产业合作发展。设立科技重大专项计划,扩展信创产业发展深广度。
信创是一条产业链,实现信创落地,要打造自主生态,这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
在产业生态集聚上,相较中关村模式的产品替代,胡伟武更为重视“硅谷模式”的体系替代。在河南鹤壁和浙江金华,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了“四两拨千斤”的产业生态模式,即用较小的代价取得产业集聚发展。
胡伟武介绍,“千斤”即123的千亿级产业集聚:一个龙芯平台,信息化、工业控制两条主线,以及基础、整机和应用三个层次。“四两”即形成生态集聚需要的四个因素,包括一个技术平台,一定规模的市场牵引,以及组织考核专班和政策体系。
“辐射比集聚难,研发比生产难。”胡伟武说,通过产品带动企业集聚,通过资金补助带动研发落地,引进头部企业同时帮助本地企业成长,“我们将产业链、技术链、政策链交织在一起,形成安全可控的新兴的信息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的目标就能实现。”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