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20年的生态变化遥感调查评估发现,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绿线’向西移动约300公里,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4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召开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王志斌在会上表示。
王志斌表示,保护母亲河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近年来,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扎实推进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黄河源头、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例如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鸟类数量由建区时(1992年)187种增加到371种,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切实落实《黄河保护法》及相关政策要求,开展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评估,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以全面掌握生物多样性现状和濒危物种种群生存状况,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成效,切实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
据介绍,2000年以来,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完成了3次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正在开展的第4次也已基本完成。这些调查评估逐步构建形成“天地一体化”的调查技术方法,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全国和国家战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等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王志斌在会上表示,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了中国方案。目前,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已完成划定并发布。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覆盖的国土面积不低于300万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15万平方公里。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深化“53111”生态保护监管体系建设,推动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持续加大监管力度,守住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有序推进全国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常态化监管,加大生态破坏问题监督和查处力度;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以保护成效为导向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确保保护修复科学有效;不断提升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业务化应用水平,推动智慧化、信息化、标准化监管;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作,完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合力,共同守护好生态保护红线。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