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久友:坚守初心二十三载 “焊”卫祖国长空

2023-04-29 09:42:00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如今,制造业已进入智能化时代,很多工业机器人走上了生产线。但是,面对突发的疑难杂症和复杂部件的加工,手握绝活儿的技师必不可少,他们还成了这些机器人的师傅。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航天科工三院239厂的焊接首席技师陈久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半夜12点,航天科工三院239厂首席技师陈久友紧急赶往车间,因为某飞航武器装备关键零部件在加工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月牙形的凹坑,急需补救。

航天科工三院239厂工艺员韩翼龙:这个产品,单件产品就达到了近百万元的成本。万一修不好,直接就会导致报废,感觉这个任务压得喘不上来气。

目前,产品的研制生产周期由5年以上缩短到2年左右,工厂的加工周期都是在按小时排班。这个产品一旦无法修复,至少要花两个月才能重新加工交付。为此,焊接专业的博士韩翼龙与其他师傅小心翼翼地设法补焊了一次,却没有成功。

航天科工三院239厂焊接首席技师 陈久友:虽然有点风险,从焊接的角度来说,应该还是没问题。

面对难题,陈久友已经习惯了说“没问题”。在厂里,只要遇到啃不动的硬骨头,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航天科工三院239厂焊接首席技师 陈久友:我自己如果说认定这件事了,我肯定要把这个事要干好。干好的前提是我自己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金刚钻,绝对不揽这瓷器活。

这个零部件凹下去的部分只有1毫米厚,焊接时,稍有不慎,焊接面就可能瞬间开裂。

两个多小时后,陈久友终于完成了这个关键部件的补焊。

补焊后,原来的凹陷处看起来已经平滑如镜。X光将检测补焊的最终质量是否合格。

航天科工三院239厂工艺员韩翼龙:补完以后一点裂痕、一点缺陷都没有。大师真是太厉害了。

让韩博士十分佩服的陈久友中专毕业于北京市机械工业学院,他在焊接一线已经扎根了23年。

手持焊枪、火光四溅,这是传统焊接工匠给我们的印象。当航天产品进入智能化时代,陈久友这样的焊接高手,已经深度参与到了智能化设备的科研进程中。他正在操作的就是航天系统第一台国产万瓦级智能激光焊接装备。以前这些只能用进口的激光焊接设备加工,不但价格昂贵,还受到国外的技术封锁。

为了解决这个“卡脖子”难题,厂里成立了攻关小组。就在第一代国产激光焊接装备开始调试时,大家发现,它只能进行两个方向的简单平面加工,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要实现复杂零部件的智能加工,最大的难点在于焊接路径的规划。

焊接路径规划,关键在于要重新建立一套适用于国产激光器的焊接参数。攻关小组进行了反复实验,都失败了。

当同事们倍受打击,甚至有的人想放弃的时候,陈久友却始终坚持着。一年多里,他跟设备厂家无数次沟通,还自学机器人的工作原理,主导了大量的实验,终于攻克了复杂结构焊接路径规划的难题。

航天科工三院239厂陈久友的徒弟薄再兴:有的时候可以说他有一些钻牛角尖了,遇到难题他会彻夜地想,有的时候可能夜里一两点,实在是受不了了就眯一会儿,醒了还是继续他这份工作。

航天科工三院239厂工艺组组长 孙少波:陈师傅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给我的感触就是不管什么样的难题,办法总比问题多。

如今,这套12000瓦国产激光焊装备,已经广泛应用于飞行器复杂构件的焊接,有效缓解了高端装备受制于国外的局面。

而训练这台酷炫的机器人,也成了陈久友的一项新工作。

航天科工三院239厂特种加工中心副主任 王志敏:让陈大师教这个机器人,这样焊出来的产品它的一致性、质量是更可靠的,更好的。

一般在智能加工前,先要进行复杂的编程。现在陈久友拖动机械臂,让它模拟人的操作轨迹来进行焊接,一两分钟就能完成程序设置。

机器人加工的普及,让加工越来越便利。但是在陈久友的大师工作室,手工焊接训练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科目。

航天科工三院239厂焊接首席技师 陈久友:机器人是由我们给它指令,是比较死板的。中间要停,它是停不了的。如果人操作的话那就不一样了,遇到特殊情况了,我可能方法立马就改了。

如今工业机器人越来越普及,很多年轻人喜欢操作机器,不愿在手工操作技艺上下太多苦功夫,这让陈久友深感痛心。

航天科工三院239厂焊接首席技师 陈久友:焊接很苦,劳动强度也比较大。因为很多新人不愿意干,搞技术行业就得踏踏实实的。把老一辈的技术传承能够继续走下去,他们就是一个接力棒,我们这个技能水平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去探索,成就后期的制造业。

(总台央视记者 李欣 文为明 李子国 马赛 张昊)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