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秀娣
近年来,每当高考成绩公布后,国内知名高校间便会打响“招生大战”,并在其间暴露出各种问题。原本各名校已占尽招生优势,但为了争抢高考“高分”考生,依旧不惜血本,影响相当恶劣。
(资料图片)
应该说,名校本不想这样——仅人力付出,许多学校就已经难以招架。但它们仍不敢轻言退出,因为招生分数的几分之差,可能就会是学校的重大“危机”,没有学校敢担此风险。为此,很多高校希望国家能出台相关政策和机制,协调高校达成共识,尽快停止这种耗费高、效率低且负面作用大的无序竞争。
问题:言行、理念并不相符
必须承认的是,目前名校在“招生大战”中的言行与其办学理念往往并不相符。
首先,高校一边强调数字化转型,另一边的招生手段却变得“原始”。现代通信技术高度发达,招生工作理应充分利用此优势,但当下的名校反而热衷或依赖于实地“抢人”的方法。
这种招生效果未必理想。因为学生和家长希望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和学科专业等,学校外派人员不一定都能详细解答。反而是学校组织的各类线上专职人员“答疑解惑”的招生宣传会讲得更清楚。这种线上方式既体现了学校严谨、求实的校风,也是对学生理性选择学校及专业的尊重,是高质量招生活动应有的模样。
其次,学校一边看重教育资源,另一边的招生成本却十分高昂。名校每年都会铆足劲向国家争取重点投入,足见其对教育资源的重视。但它们每年派往各地招生的人员规模却不断扩大,相关费用无疑也十分高昂。
然而,招生成本又岂止经费开支这一项?每年学校人员集中外出招生时期恰逢学校工作最忙碌的期末阶段,各机构总有主要负责人由于在外招生而影响工作,也总有老师因在外招生而缺席与毕业生在校园话别的重要时刻。
总之,名校因“招生大战”而投入大量教育资源,从长远看将影响学校内涵建设。
最后,学校一边弘扬科学精神,另一边的招生“吃相”却相当浮夸。高校往往会将立德树人、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等放在办学目标首位。然而,“招生大战”一旦上升到了“掐尖”的高度,招生人员便难免夸大其词、随意许诺,甚至互相揭短、拆台,以许诺各种奖励条件吸引高分考生者也不在少数。事实上,大多数招生人员内心对这种有失诚信、尊严的行为是反感的,但要想“掐尖”,他们便顾不上体面,甚至说出违背原则的话。
过度炒作招生录取分数当休矣
总体而言,国内名校并不缺优质生源。而名校招生之所以大打“掐尖”之战,是因为学校排名受制于招生生源的高考分数。
必须承认,眼下各种以学生高考成绩为指标的大学排名,很容易被公众误认为是高校质量排名,甚至会影响政府管理部门对高校的印象。所以,即便高考分数一两分之差,也会决定高校排名的高低,进而严重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发展机会。在这种非理性的排名效应下,名校也就不得不参与到“招生大战”之中了。
在对录取分数高度敏感的形势下,名校招生因高考分数而相互牵制。为此,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权威力量,应通过发挥政策“指挥棒”作用,全面纠正以高考分数简单评价高校办学的做法,让高校走出“招生大战”而无后顾之忧。
首先,有关部门不应公布高校招生录取分数或只公布高校招生录取分数段,从源头上堵住高校招生录取分数排行榜。
之前,教育主管部门曾多次发文严禁以任何形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这对遏制炒作高考分数现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针对近些年兴起的炒作高校招生录取分数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拿出相关政策措施。
学生的高考分数不能完全体现名校的教育价值。同时,高考分数也不能简单代表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和社会贡献。对其的过度炒作只会引发社会的教育焦虑,导致名校产生浮躁、短视和急功近利等“掐尖”招生问题。
其次,国家层面要引导高校做好线上招生工作,从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来录取优秀生源和对待人才培养。国内名校招进优质生源很自然,名校价值不应只体现在学生的高考分数上,而是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把这些“好苗子”培养成为国之栋梁。
在这方面,有关部门可以设立供高校开展招生的工作平台,也可以开通与学校相关工作的网络连接,鼓励其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树立学校形象,传递校园文化,解答各种招生问题。对于表现突出的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应予以表彰。
应该说,深度做好招生工作是学校求真、务实工作作风的体现,加强对学校招生工作的监管也是国家层面对高校管理的重要职责。
再次,有关部门要叫停名校在招生录取的特殊时段大规模跨地区招生活动。
所谓“特殊时段”,是指高考分数公布到高校录取完成的时段,此时已经到了填报志愿的关键阶段,考生对心仪学校和专业往往会有各种深入、细致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答,线上方式更加便捷、有效。
事实上,名校即便要抢高分人才,也要在平时多下功夫。单纯冲着高考分数而“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其功利目的太过明显,也不可避免会导致“掐尖”的恶性竞争。对此,有关部门要加强监视,如发现有严重违规问题,要及时发出警告,对问题严重的高校可适当减少相关国家拨款。
另外,对于某些顶尖高校把吸纳大量“高考状元”、尖子生作为重点宣传报道的行为不应鼓励。从本质上说,国内顶尖名校对于“高考状元”等的吸引力更多来自其头衔光环以及国家长期重点投入所形成的优势。这些高校的荣耀不应在于有多少“高考状元”,而应在于培养出了多少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这才是学校值得宣传的办学成就。
事实上,“高考状元”等如果集中进入少数几所顶尖高校,后续可能还要面临各种竞争性的选拔和分层分类,这种模式是否适合于所有“高考状元”,抑或是否会引发某些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等,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如果多一些“高考状元”选择到其他高校,不管对其自身还是其他同学,乃至学校也许更有价值。
最后,教育主管部门应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充分、均衡的发展,早日实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以及综合型、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各类高校“纵向争先”创一流的格局。
眼下,知名高校特别是其中的综合型、研究型高校已经获得了国家较多的资金投入,在此前提下,应适当考虑对一些应用型、技术型、技能型院校加大投入。只有各类高校都办出水平和特色,使知名大学越来越多,各类高校毕业生都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公众才会愈加接受多元人才观,学生也会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智能差异等特质理性选择高校。彼时,高校间对学生高考分数的比拼就会失去意义,“掐尖”“招生大战”也就自然消亡了。
(作者系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科学报》 (2023-07-04 第3版 大学观察)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