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
聚焦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相关资料图)
7月31日,由广州市委宣传部组织的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活动走进广州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探访广州如何通过产教融合、工学一体化教学,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衔接,为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紧跟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专业格局
走进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工业机器人学习工作站,喷涂、码垛、焊接、分拣、搬运、装配……一个个工业机器人任务工作区映入眼帘,“这些都是市面上典型的工业机器人工作站,比如喷涂工作站可以用于汽车喷涂,分拣工作站可用于食品或物料分拣,在物流行业有广泛应用。”该学院先进制造产业系副主任张扬吉对记者介绍,目前学习工作站主要培养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中级工、高级工、预备技师三个层次的学生,在这里学生可以进行机器人的拆装、故障检修和维护,甚至设计生产线安装调试方案。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世界技能大赛制冷与空调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制冷项目精英班的学生在训练。
在学院的办学成果展厅内,记者看到了“十四五”专业布局发展全景图,包括智能应用、高端装备、新能源应用、软件与信息、数字创意、现代商贸服务六大产业系,“学院紧跟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与发展的战略步伐,基于‘工业+信息’双组团办学定位,打造了‘智能制造、数字服务’专业格局。”市工贸技师学院副院长陈海娜介绍,与上一个五年相比,整个专业布局都围绕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升级,比如以前的文化创意产业系,升级为数字创意产业系。学院还完成了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等专业国家课程标准编制工作。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支撑。我们既需要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也需要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市工贸技师学院院长李红强表示,作为一所技工院校,需要紧跟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衔接。
学习与生产“一体化”让实训基地同时成为课堂
在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的产教中心拥有30多台机床,另外还有多轴加工实训中心、精密制造实训中心。
“我们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课堂设在生产线上。”市机电技师学院党委书记王作根认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是人才,而要培养产业人才,关键在于产教融合,即学校跟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此外,实行“工学一体化”,即学习跟生产“一体化”,“一个竞赛场地、一个实训基地也是一个课堂,学生在这里既是训练又是学习。”
在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机电一体化项目集训室的学生在训练。
在两所技师学院内,记者还看到了移动应用开发、制冷与空调、移动机器人、机器人系统集成、工业4.0等多个比赛项目集训基地,在这些基地内走出了多名代表国家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国手”,更走出了像胡耿军、杨书明等年轻的“世界冠军”。
“这些世界冠军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他们是学生们的榜样。与此同时,在培养选拔参加世界技能大赛选手的过程中,也带动了整个技工教育的发展。”王作根指出,为了培育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学院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切入点,主动引进国际先进标准指导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对教学内容、模式等方面进行持续性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国际标准接轨,惠及更多技能学子。
移动机器人项目金牌教练庞春也表示,在参加移动机器人项目比赛之前,学院并没有对应专业,集训队中主要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等专业学生,参加世赛后学院开始进行世赛成果转化,在2019年开始申报开设服务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2020年正式招生,惠及更多普通技校生。
“广州技工教育特色就是紧贴产业、紧贴企业需求,整个技工教育专业建设都是随着产业发展不断调整。”广州市人社局技工教育管理处处长韩庆旗介绍,广州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年均向社会输送技能人才2.69万名,毕业生就业率98%,92.4%毕业生留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其中69.1%留在广州就业。
据悉,广州技工院校先后与3000多家企业深度合作,注重把先进企业的生产技术和标准引进学校,共建校企实训基地、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技术创新研发中心,深化产教融合。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颖思、林霞虹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雪明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张映武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