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孙超 记者 王梦琳
“患者陷入昏迷,速来抢救室!”
凌晨一点半,接到值班医生的电话,短短2分钟的时间,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重症监护室的3名医生已到达抢救室。
(相关资料图)
作为收治危重症新冠感染者的“主战场”,类似这样的场景已多次出现。
一次次并肩作战
建立起深厚的“革命友谊”
据该院呼吸重症监护室主任朱茜文回忆,2022年12月中旬以来,其所在病区一直处于“满床”状态。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朱茜文每天都会接听到20多个患者“要床”的电话。
23名医务人员照顾20名新冠危重症患者,且大多为存在意识陷入昏迷、肝肾功能衰竭、肺部感染,以及本身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
心理上的压力、体力的消耗,加上医务人员陆续感染、高负荷的工作状态,朱茜文坦言:“太突然了,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是有些措手不及。”
为保障病区正常运转、患者得到有效救治,医院从全院借调25名医务人员,辅助呼吸重症科开展救治工作。就这样,临时组成的救治小分队成立了。
但与其他科室不同,呼吸重症监护室讲究团队“作战”,精湛的医疗技术和细心负责的护理队伍缺一不可,“有时候几个医生同时站在一个病人的床前,观察病情、讨论病情、分分钟‘盯’着仪器上的指标。”
一个月有余,团队成员之间也从一开始的拘谨,到后来默契配合,在一次次并肩作战中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只有患者重症患者从病区转出,晨会的时候我们都会集体鼓掌,给彼此加油鼓励。”朱茜文说道。
保护好自己和同事
是为了救治更多病人
作为医院里收治阳性重症患者的病区,每天身处于高载量病毒的环境中,朱茜文深知,医务人员很难不会被感染。
为了保证救治工作正常推进,朱茜文有了“有计划被感染”的想法,“保护好没有被感染的医务人员,每一名医护进入病区都需要穿上防护服。”
朱茜文希望用这种方法,来拖延其他医务人员被感染的时间。
而对朱茜文来讲,她不仅负责着病区的救治工作,还承担着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会诊任务。身影穿梭在全院不同科室的病区,已成为她每日的常态。
“往往这一刻还在自己病区处理工作,过一会儿就到心血管病区会诊了,那时候真恨不得自己有分身术。”她打趣道。
也因为这一原因,朱茜文知道自己不能倒下,“不仅耽误救治工作,还会影响团队的凝聚力,同事们知道我在,至少大家心里能踏实点。”所以,为了将感染时间尽量往后延迟,也为了随叫随到在一线,她选择吃住都在医院。
办公室里,一个小锅,一张折叠床,一箱泡面,一板挂面,两颗白菜,一包咸菜,就是朱茜文生活的全部。
“在这住了14天。”回忆起那段时间的工作,朱茜文说:“确实很苦很累,但保护好自己和同事是为了救治更多病人,所以值得。”
做完手术提前出院,返回工作岗位
2022年12月13日晚,正在北京看病的朱茜文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里的人叫赵伟鹏,是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科的副主任。
电话里,赵伟鹏沮丧的声音令朱茜文记忆犹新,“主任,咱们科室来了4个病情危重的患者,其中有两个患者情况不太好。”
得知这个消息,原本查出甲状腺结节需要进行手术的朱茜文,取消了第二天的手术计划,赶回了医院。
第二天下午,没来得及回家换身衣服的朱茜文,拿着行李就回到了医院。她常说,医生这个职业和其他职业不同,肩负着患者的健康,手握着患者的生命,“特别是危重患者的病情,瞬息万变,需要我们分秒必争。”
除夕夜前期,呼吸重症监护室的救治工作仍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由于工作的原因,让推迟的手术再一次被延后。
“我的手术不着急,晚几天影响也不大,但躺在病床上的患者可耽误不得。”对朱茜文来说,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不管任何时候,都不能辜负患者的信任和家属的托付。
2023年2月中旬,安排好病区的工作,在家人的陪同下,朱茜文住院进行了手术。可就在术后的第三天,病区转入了一名急性脑卒中介入取栓的患者,于是,她提前办理出院手续回到了工作岗位。
从业27年,朱茜文始终要求自己,面对每一个患者都要尽全力救治。她说,这是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的职责和使命,也是对病人和家属信任最好的回报。
责任编辑:焦河洋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