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看点】即使提前知道,我也很不舍苏河湾万象天地的“爱丽丝”

2023-04-13 09:42:59    来源:商业咔    

刚过去不久的4月10日,苏河湾万象天地的标志性艺术装置之一——“爱丽丝”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与我们、与项目告别。我在小红书上有预告过这一资讯,成为了这个运营不久的平台关注和互动最高的一条内容。

留言基本都是表达了不舍:

有人说“看着她感觉情绪都变稳定许多”;有人说“再见 我的头像”,因为她的头像就是爱丽丝;也有人说“我家狗狗也和她合过影啦”。于是我还特地跳转到了那位读者的账号,找到了那张狗子合影照点赞,真是可爱。‍‍‍‍‍‍‍‍‍‍‍‍‍‍‍‍‍‍‍‍‍‍‍‍‍‍‍‍‍‍


(资料图)

不过最多的回复,是有不少读者表示都以为她是长期的,没想到是快闪,其实如果我不是在初期和项目朋友交流中就知道这一规划,大概率也会有类似的感受——在我此前推文中有介绍到,由项目携手创意品牌AllRightsReserved,邀国际知名德国艺术家Inges Idee创作的「迈上!」及「大象亲子乐团」共同组成的「UP WE GO!迈上新景象」是两件大型户外永久艺术装置,也就意味着同样人气和辨识度极高的爱丽丝终会有一天与我们告别。‍‍‍‍‍‍‍‍‍‍‍‍‍‍‍‍‍‍‍‍‍‍‍‍‍‍‍‍‍‍‍‍

昨天看到有朋友在朋友圈发表了对于这件作品在策展过程中各种波折的感慨,其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策划过程中对作品如何与“生活自在天地”这一slogan进行融合探讨了无数轮。‍‍‍‍‍‍‍‍‍‍‍‍‍‍‍‍‍‍‍‍‍‍‍‍‍‍‍‍‍‍‍‍‍‍‍‍‍

我一直认为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商业项目的slogan、楼层区域命名等话术甚至商业项目名称的准确读法(比如最典型的K11应该念K十一)的感知都未必会很高,slogan除了确实能够在各种物料上对外输出外,更多意义在于对从业者而言,也是干活的准绳之一。基于定位的slogan本身表达精准,且之后的各种工作也都能围绕定位及slogan进行延展,那整个场域内容就融洽了,这正是“生活自在天地”与爱丽丝的恰到好处所在。‍‍‍‍‍‍‍‍

这正因为如此,才会让众多读者以及更多遇见过爱丽丝的客人会对其不舍甚至觉得她理应长期在那儿。‍‍‍‍‍‍‍‍‍‍‍‍‍‍‍‍‍‍‍‍‍

关于商业项目在公共空间打造艺术装置,我曾在《不止漂亮 | One ITC携手teamLab放大招》一文中有表达过一些观点。这则位于One ITC下沉式广场的《花园里的巨石群》同样是我个人觉得在艺术选品和空间融合度方面极高的一则案例;类似的还有当极具都市感的朱利安·奥培的多媒体装置放置在BFC外滩临街所产生的质感碰撞。‍‍‍‍‍‍‍‍‍‍‍‍‍‍‍

相反也有不少商业项目在艺术造诣的追求方面个人觉得会有些偏差,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为了增加艺术调性而硬性植入高级但相对晦涩的艺术元素,这种方式有点双刃剑,在行业端,能够通过解读获得项目所需要的声量,但在消费者端,由于大多数对艺术作品的解读不会很完整,即使我们正儿八经去看艺术展,都可能有很多艺术作品不理解,那对于在公共空间的艺术装置,我们又有多少人群愿意花多少心力去感受呢?即使一些在艺术领域发展得可能更为成熟的发达国家,能够出圈传播的也都是一些相对容易感知的作品案例,且大多与所在场域的融洽度足够高,才会让我们云观赏都能wow;另一种则想当然地认为引入一些“简单”的艺术展,就能给项目贴上艺术标签了,这么多年验证下来,这几乎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况且大多数艺术展的选择也会因为项目预算场地等条件因素而本身成色有限。‍‍

再回到本文的主角,爱丽丝来自项目与UCCA Edge的合作打磨,但是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既然很多人都不知道她是短期的,那想必也会有不少人应该不会对其“身世”有深度了解。对绝大多数客人或观众而言,打卡一个场景,大多是基于社交的行为;但因打卡而喜欢上一个场景或者一件作品,那更多来源于无形中达成了情感共鸣,也是最终让我们不舍的内在原因。‍‍‍‍‍‍‍‍‍‍‍‍‍‍‍‍‍‍‍‍‍‍‍‍‍‍‍‍‍‍‍‍‍‍‍‍‍‍‍‍‍‍‍‍‍‍‍‍‍‍‍‍‍‍‍‍‍‍‍‍‍‍‍‍‍‍‍‍‍‍‍‍‍‍

好在对于商业项目而言,推陈出新、持续运营都是准则,据悉未来势必会呈现新的内容,苏河湾万象天地这个本就在公共空间大有可为的特殊项目,值得我们继续抱以期待。‍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