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李宁创建的第33个年头,这个伴随广大90后一起成长的运动品牌,至今也是引领国潮兴起的“国货之光”。
可在不久前发布的2022年财报中,相比2021年净利润增速达136.1%,2022年净利润增速直接下降了134.8%,李宁的2022年可谓非常失意,甚至可以说增收不增利,盈利能力下降一目了然。就在财报发布的当天,股价一度跌超11%,资本对其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表现可见一斑。
多年来靠“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策略成功走向国际,在专业运动产品布局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加强零售运营能力和渠道效率,完善供应链体系,持续为品牌注入发展动力,原本该稳步前进,何以突然在新冠疫情结束的最后一年,出现增收不增利的困局,“国货之光”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相关资料图)
01、营销费过高导致利润受挤压?
李宁一直以来非常注重营销,这在整个业内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可以说广为流传,颇受争议。12年前的2011年,全年广告费达14亿,年报中的经销成本为29亿元,比上一年上升13%,占总收入的32.6%。尽管饱受争议,但持续加大品牌宣传投入、广告及相关推广费用达14亿元,高成本导致低利润始终是一块无法治愈的顽疾。
时隔7年后的2018年,李宁不仅频频亮相海外各大时装节,加快国际扩张的步伐,而且明确提升“国潮”的品牌效应,加码在年轻、高端、时尚方向的转型,通过明星代言、综艺赞助、KOL推广等营销方式展开全方位品牌推广,试图多领域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注。相比多年前只升不降的营销费用,2022年广告及市场推广开支同样由2021年的17.79亿元,增至22.79亿元,同比增长28%;虽然实现了营收258.03亿元,同比增长14.31%,但广告及市场推广费同比增长远超营收同比增长率,这也是导致净利润下降最主要的“罪魁祸首”。
02、毛利率下降不容忽视
虽说2021年李宁直接获得增加40亿元的净利润,但签约明星、广告支出暴增近40%,也让品牌承受了不堪重负的压力;反观毛利率,2021年53%比2020年的49.1%上升3.9%,可谓表现不俗。可惜在新冠疫情反弹、间歇性停摆的实体营业影响下,2022年不仅其他国际大牌先后在市场上遇冷、业绩惨淡,李宁也未能幸免。在此背景下,靠大力打折促销、清库存,成为服装行业共同的趋向,但这样一来,毛利率必将下降,也是无法避免的结果。
2021年暴增的利润没有抵过2022年最后的余波,高毛利也只是一个转眼即逝的纪录。为了完成冲量和业绩指标,下半年开始,毛利率从上一年的53%下降到48.4%,成本上涨和折扣不断,让整个服装市场陷入一场难以幸免的价格战中。一方面是各个品牌为了销量打出的促销优惠、折扣,价格一降再降;另外一方面是为了留住消费者而给出的“诚意”,品牌形象什么的都不要了,只要能冲销量,巨额营销费用、大幅度折扣都争相出手。
如此之下,盈利水平自然下降,毛利率、净利润也都“牵一发而动千钧”。
03、为情怀买单的“国货之光”不灵了?
2018年精心打造的“国潮”,李宁成为当仁不让的“国货之光”,这一波情怀直接上升到家国层面,以至于后来出现的“新疆棉”等事件,国货掀起了一阵高潮,李宁无疑就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
客观而言,如果这时候李宁能像安踏一样脚踏实地的加强品质管控、一定程度上把控价格,抓住属于国货崛起的最佳时机,或许2022年的财报会更亮眼一些,消费者对“国货”的支持也会更持久一些。可事与愿违的是,一边销量在野蛮生长,消费者在不断壮大;另外一边则是李宁的质量平平、价格虚高、涉嫌抄袭,甚至还出现了“日本军大衣”这样荒唐的设计,过度的营销没有让人反感,频繁的捆绑也没有失去消费者,反而是一味的强调高端和轻浮的研发,引起争议,并因此受质疑。
再者,消费毕竟只是一时的狂热,回归理智后,年轻群体受限于收入偏低,不可能为高端持续买单,再强调“国货之光”,也需要为此买单,而没有与之匹配的收入和经济,何来情怀?
写在最后 :尽管李宁本身的核心竞争力突出,但价格是同行最高,也是消费者有目共睹的事实。相较于其他品牌,科技感和设计感或许是年轻群体普遍看重的优势,这也使得研发费保持在2-3%的区间,不乏新款和爆款,只不过与一向主打设计和技术的品牌定位,李宁更需加强设计能力和原创度,而不是过于轻率的模仿和抄袭,否则,当其他品牌直接并购扩张,李宁就会被拉开差距,不得不面对新的挑战和困局。
热门